20多年前,當馬車還在與拖拉機搶路時,王笑京便開始介入當時世界上最前沿的智能交通(ITS)研發和應用,領導了我國ITS發展戰略和總體框架的研究;
20多年來,王笑京領導的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三四個人,逐漸發展到100多人,同時建立了智能交通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20多年后,在王笑京的竭力推動下,我國智能交通科研從無到有,發展到今天與世界同步,擁有了道路交通流量的實時自動采集技術、交通管理的SCATS系統;高速公路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全國路網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公共交通的智能管理系統。
2012年10月22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第19屆世界智能交通大會在此舉行。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副理事長王笑京獲得大會最高獎項“杰出成就獎”,成為獲此殊榮的中國第一人。
不能等一切發展好了再解決交通問題
1995年秋季的一天,當王笑京告訴當時的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現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簡稱公路院)工程師宋飛,說要著手建立一個智能交通研究中心時,宋飛懷疑自己聽錯了。
如今年逾七旬的宋飛,對自己當時的震驚記憶猶新。“在那個馬路上跑馬車的時代,智能交通在國內絕大多數人耳中是一個陌生詞。產業界、學術界多數都持觀望態度,認為按照中國的發展速度,需要ITS是二三十年后的事情。”
“我們不可能等一切都發展好了再來解決交通問題。”作為從事交通信息研究的科研人員,王笑京很敏銳地意識到,伴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移動通信和衛星定位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必將在交通運輸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改變整個行業。彼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已開始加速,并于1994年10月在巴黎召開了首屆世界智能交通大會。
無獨有偶,我國科技領軍人也看到了這一點。1995年9月,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接見剛剛獲得交通科技英才的王笑京時,談到了在國際上剛出現的智能交通系統,并指示:“盯住它!”
王笑京沒有辜負這份重托。在他帶領下,中國智能交通從上世紀90年代末啟動,至今已成為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務的重要技術手段。京、滬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全面推行IC卡支付;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已在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高速公路上開通服務,并在長三角、京津冀魯晉等區域實現聯網收費。國家高速公路運行監管系統也初步建立,已經有近30個城市開通動態交通信息導航服務,交通廣播更是幾乎每個開車人都在使用。
這種服務還正在不斷延伸。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斌告訴記者,中心前兩年建立的氣象研究室,已開始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進行跨省推送交通信息廣播研究,近期將有京津冀魯晉幾省的示范工程啟動。
沒想到ETC用戶增長這么快
2014年3月30日,北京清河收費站營業廳,絡繹不絕的司機正等著工作人員給自己的車安裝ETC車載單元。“裝了它,走高速過收費站就不用排隊交現金了,除了能打折省錢,更重要的是省了不少時間。”一位經常開車進出北京的司機告訴記者。
ETC即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截止到2013年12月底,北京市裝載ETC的用戶數已達100萬,全國則突破600萬。而兩年前我們預估的數字是150萬,真沒想到用戶數增長得這么快。”王笑京告訴記者,不停車通過收費站,減少了車輛的制動和再起步,僅此便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以上,減少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排放約70%。且ETC通道的通行效率是普通通道的4倍,大規模建設ETC通道,能夠集約利用土地,也相當于節省了建設資金。
ETC在中國的發展如此迅猛,與王笑京的竭力推廣密不可分。
早在1992年,一家美國公司向王笑京推薦了一種名為RFID(射頻識別)的技術,這是王笑京首次接觸ETC。4年后,王笑京便迫不及待地同日本一家國際知名公司促成“中日智能交通系統交流展示會”,首次通過官方向國內介紹ETC技術。
從此,ETC正式進入中國交通行業。作為引導者,王笑京又繼續肩負起扶植和推動這一新興產業發展的責任。
ETC的發展必須適應中國國情,而且要帶動這一產業國產化。標準背后是利益,如果一開始想省事直接用國外標準,必將永受制于人。王笑京帶領科研人員,歷盡萬難,研制出基于5.8GHz的專用短程通信技術,使之成為ETC系列國家標準,創造性提出“雙片式電子標簽+雙界面CPU卡”的組合式聯網ETC理論和技術標準體系。
自此,中國ETC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由王笑京主持的國家項目“高等級公路電子收費系統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和“國家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和服務系統”,不但首次在國際上提出雙片組合式ETC技術和實施方案,還制定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ETC標準體系,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ETC標準體系,支撐了中國ETC產業的高速發展,其成果更直接應用于交通運輸部組織的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15個省(市)ETC系統建設和服務。
國家標準成就了ETC產品本土化
隨著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ETC相關設備的研發和生產也隨之風生水起。大量智能信息需求讓相關軟件研發成為需要,交通信息的增值服務給眾多商家帶來了商機。在智能交通尤其是ETC領域,中國市場上的ETC產品有80%來自于中國本土企業,這正是相關國家標準的建立給民族工業創造有利發展機會的體現。“一個ETC國家標準,帶動了我國這一產業產品的國產化,也形成了一個ETC產品民族產業。王總的貢獻功不可沒。”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師宋向輝說。
“隨著浙江今年實現ETC與長三角其他省市聯網,華東地區的上海、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已實現ETC聯網和互通;2013年12月31日,在京津冀聯網基礎上新加入山東、山西與之聯網。如今,交通運輸部正致力采取措施,在全國更大范圍推進ETC聯網。”談到ETC的快速運用,王笑京十分欣慰。
智能交通風生水起的同時,相關產業也緊隨其后,并形成產業集群優勢。2013年9月24日,由交通運輸部指導組建的中國智能交通產業聯盟正式成立,王笑京當選理事長。聯盟由國內外近百家通信、信息、汽車、數字地圖、系統集成等領域的企業、研究機構組成,將更多地利用市場力量推動智能交通系統產業化、標準化、檢測服務和應用。這將是我國智能交通產業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國際智能交通系統開始進入新一代,中國的智能交通系統進入了應用和資本時代。”對未來一段時期智能交通的發展,王笑京從未停止過關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