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的發展不僅僅影響到交通科技,更是影響到了交往方式和交易方式,智能交通發展將帶動工具變革進而實現生產和管理變革,并最終帶動服務業變革和社會變革。
智能交通系統(ITS)曾經是本世紀初交通科技的前沿,到現在仍然是交通科技的前沿。目前,這個領域仍然在快速發展:車輛開始成為道路交通信息源,高速行駛的汽車上可以隨時接入寬帶互聯網,手機可與汽車對話,駕駛員的血壓和心跳等身體狀況在線監控、一旦需要可通過車路交互發給有關單位,大型貨車和客車的自動編隊運行已經在公路上試驗,自動行駛從實驗室走向應用的步伐在加快……
高速公路技術架構面臨“再造”
我國高速公路應用最不理想的便是監控系統,各地監控中心一般建設宏偉,實際上作用有限,究其原因,這和高速公路通信和監控的體系與當前的發展狀況不相適應相關。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的通信、監控和收費系統技術體系是依據“七五”科技成果和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設經驗而設計的,算起來已經過去30年了,當時的設計概念中并沒有現代移動通信、個人信息服務、車載導航、大量廉價傳感器,更沒有考慮海量數據處理。
近幾年,有關部門安排了高速公路機電系統工程規范的修訂,但其技術架構仍然是30年前的。建設和改造工程的設計仍然在這一體系下進行,例如:增加攝像機、引入3G通信、開發手機APP,但這無法彌補結構上的先天不足。因此,我國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不能再滿足于小修小補,而是體系結構面臨“再造”。
手機扮演重要角色
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手機在智能交通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早在2010年韓國召開的第17屆ITS世界大會上,韓國就宣稱其3G手機的應用中,與交通有關的占到50%以上;2012年10月在奧地利的第19屆、2013年在日本東京的第20屆ITS大會上,都有包括旅館、公交與換乘、室內導航、大會注冊和定制會議日程的APP。這種應用已經成為電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乃至交通運營服務商均認同的一種商業模式。除此之外,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在內)利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開發的ITS應用越來越多,如基于手機地圖的城市交通擁堵信息服務、基于手機拍照二維碼和移動互聯網的手機公交電子站牌、基于移動互聯網云端的交通信息服務、手機打車服務等。
車車對話和車路合作商業化加速
ITS在起步之時就提出車與路、車與車之間的通信和信息交互,其主要目標是提高安全性和信息服務水平。但是當時以及隨后的一段時間ITS受制于移動通信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性,除了基于專用短程通信的不停車收費系統可以投入商業應用外,其他各種技術應用均受到產業界的懷疑。
隨著高速無線局域網技術和標準的逐漸成熟,當車輛高速運行時,車與車和車與路之間可以建立起穩定的通信鏈路,特別是汽車智能化和安全輔助駕駛系統為車與車之間的信息互聯提供了應用場景。從2009年開始,各大汽車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和通信裝備制造商聯手開發以車與車信息交互為主的系統,歐洲和美國還把專用短程通信技術(DSRC)與4G及未來的5G進行綜合設計,在網絡管理層實現統一協調。未來使用者還可以在交通系統中根據需要和經濟性無縫地使用多種通信系統。通過新一代通信技術、移動互聯網與汽車智能化技術的集成創新,駕車者(出行者)、車輛、道路可以形成相互連接和互動的系統。
智能化漸成汽車銷售熱點
理論上,ITS在發展中可以借助移動通信技術與汽車在位置移動上的天然聯系形成一種任意地點、任意時刻、接入任意信息的模式,但由于政府有意或無意地強調ITS在管理方面應用,政府的數據并未像企業希望的那樣開放。
從2008年以后,汽車企業開始考慮如何擺脫ITS發展中的制約,目前,一種不依賴政府和道路基礎設施的信息服務應用開始顯現,汽車企業開發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和車載信息服務系統逐漸成為汽車智能化的亮點和賣點。車輛自身的智能化,將逐漸成為車輛銷售的熱點。
互聯網體驗型應用滲透ITS
回顧國內外ITS領域20年來的開發和應用狀況,突出的特點是花巨資開發的各種系統在市場上悲歡各異。但近兩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將出行服務與其他服務整合提供給手機用戶已經成為電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乃至交通運營商均認同的一種商業應用,其贏利模式并不是僅考慮交通應用,而是綜合考慮。
以今年年初的打車軟件“補貼戰”為例,乘客打車時服務商不要說掙錢,甚至還給乘車者和出租司機補貼,這與近幾年來國際ITS產業界總結的經驗高度相似,這就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體驗型應用越來越滲透到ITS中,電子信息技術和ITS技術發展積累的基礎使得ITS應用越來越被創意和市場左右,ITS產業界開始越來越看重客戶的數量和系統對客戶的“黏性”。
交通與電商在云端相擁
電子商務與ITS的結合將使得出行者的體驗與購物和消費的服務結合在一起,典型案例如中國最大的電商阿里巴巴收購了中國最大的手機地圖服務商高德之后,將高德的位置服務和出行路徑誘導與電商服務進行了集成,使得ITS的有關服務跨出了交通的邊界,給了用戶全新的體驗,而且將交通的云端應用與電商的云端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
自動駕駛漸行漸近
今年以來,特斯拉、谷歌都進行了無人駕駛的相關測試,未來,自動駕駛技術將逐漸走向成熟。事實上,美國、歐洲和日本從ITS的起始階段就開始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199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地亞哥、2000年在日本的筑波分別組織了大規模的自動駕駛技術的展示。在這之后,發達國家的相關研發雖然沒有中斷,但是研發和應用的重點轉到車載安全輔助駕駛技術。可以說,隨著專用短程通信技術(DSRC)、傳感器技術和車輛控制技術的日趨成熟,自動駕駛技術進入實用化指日可待,這將大大改變道路交通的運行和管理模式。(王笑京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國家ITS中心主任)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