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上海全市300多名志愿者參加騎行活動,通過騎行共同向社會傳遞綠色低碳出行的環保理念。
不過,當天路上的汽車并沒有減少。
記者從路政局路網監測中心獲悉,截至上午10時,快速路網車流量達72.4萬輛次,較去年無車日(9月22日,周六)增加17.1%,較上周一(9月15日)流量增加20.8%。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9月22日下午,無論是地鐵還是公交車上,乘客并不多,跟往日非高峰時段沒有明顯區別。路面上車輛依然不少,由于下雨,不少路段車行緩慢,又造成了擁堵。
從最先劃定無車日活動區域不讓車輛駛入,到近兩年不再劃定活動區域;從無車日活動的宣傳及市民參與程度來看,這一活動正活動日漸式微。
很多人對無車日似乎并不關心,在某網站開展的“2014年中國城市無車日活動市民調查問卷”中,參與網上調查的網民寥寥無幾,其中第一個問題“今天是中國城市無車日,您之前聽說過這個活動嗎?”,只有5個人參與。
有關專家表示,現在對汽車消費的導向不明晰,很多人只要出門就要開車,“其實在對汽車使用的管理上不妨借鑒一下新加坡的做法,從資源約束和環境約束的角度去考慮,在法律層面上對汽車的使用做出界定,比如收取擁堵費、公交專用道的建設和使用等。”
專家還指出,從現有的交通狀況評價標準來看,也是更看重汽車的通行,所謂的暢通工程更多的是指汽車行駛暢通與否,而不是步行和自行車是否暢通。如果城市交通依然傾向于汽車甚至依賴于汽車的話,無車日的活動也就可有可無了。
世界無車日活動起源于法國。
1998年9月22日,法國三十五個城市的民眾自發在這一天里棄用私家車。這一天成為法國“市內無汽車日”。2007年,原國家建設部向全國發出了“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倡議書”,確定9月16—22日開展“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周及無車日活動”。
2014年中國城市無車日活動的主題是“我們的街道,我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