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家住湖南長沙市芙蓉區定王臺街道堂皇巷、今年83歲的空巢老人李輝,正在塌前接受社區衛生院醫生的體檢。
約1公里遠的長沙市芙蓉區定王臺街道辦事處會議室內,該辦事處主任尹衛東站在超大型顯示屏幕前,認真地看著這一幕。
“腳步不出門,卻知街巷事。”在人們通過微信、微博了解信息時代的今天,定王臺街道投入300余萬元研發社會管理GIS信息系統,將社會管理數字化、信息化、可視化,“零距離”服務社區居民。
定王臺位于長沙最繁華的黃興路商圈,企業樓宇林立,歷史古跡并存,現代與傳統在此交匯碰撞。僅1.4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聚集了近2千余家企業,12個社區,街道人口6.58萬。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街道社區成為政府管理的重心、人民群眾生活的主要空間和各類經濟社會組織活動的重要舞臺,與之相關的各種利益、需求、矛盾日益匯集。
尹衛東介紹說,在此背景下,社情民意模糊、訴求渠道不暢通,難以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為基層工作增加了負擔。為此,該街道決定借助信息化手段,服務民生。
記者在定王臺街道社會管理服務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只要選擇需查詢的條件,三維地圖上立刻會顯示企業和居民的住址、名字等的信息。
尹衛東說,社會管理GIS系統就是把GIS系統、移動基站、GPS定位系統、視屏監控系統等資源,依托互聯網在大屏幕上聯成整體,建立一個室內的數字城市。“只要社區居民給街道干部打電話,大屏幕馬上會顯示地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會前往解決需求。”
黃泥街社區63歲的胡金文老人,老伴于幾年前離她而去,兒子一直在外地打工,極少回家,并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每次沒米沒油,需要社區幫忙送到家里,我都會打電話給街道,他們一看到地址就來了,效率很快。”胡金文笑得合不攏嘴。
為了第一時間幫助居民解決問題,定王臺街道將整個街道分為55個管理服務網格,所有居民、門店、市場、樓宇都納入單元網格中,每個網格由一名服務長具體負責。
“居民有什么大小事都知道該去找誰,在現場解決不了的問題,可通過網格反饋。”尹衛東說,這樣使得社區工作重心下移,觸角真正延伸到基層。
一位街道工作人員說,以前常去居民家了解情況,工作量大,現在只要及時更新數據就可獲悉,問題能很快解決,居民也把干部當知心人。“用‘辛苦指數’換‘幸福指數’很值。”
據悉,下一步,該街道將配備40臺可視電話和120臺GPS定位手機,在管理服務中可以直接調用移動視頻,以便更清晰地掌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迅速解決,進一步實現社會服務零距離、社會管理全覆蓋。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