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于10月27日在長征三號丙火箭的托舉下呼嘯升空。這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將與先期發射的15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運行,形成區域服務能力。根據計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于明年初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正式服務,這標志著我國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建成,我國正式迎來北斗導航時代。
中投顧問機械行業研究員李文倩認為,北斗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導航定位系統,預計將在2020年形成全球覆蓋規模。屆時,其將與美國GPS系統及俄羅斯GLONASS系統并列為世界三大導航系統。將該系統進行商業化運作能夠扶持后續項目的資金需求,同時,相關部門應深挖商業化運作中的利益增長點。
北斗導航系統的商業化越快越好。整個衛星產業中,導航板塊在投資、產能到營收等環節實現的規模均超過通信及遙感板塊,其對資金的需求十分巨大,致使制造商“壓力山大”。商業化運作后,通過挖掘民用市場潛力,擴大資金來源,能夠有效緩解制造環節的資金壓力。而我國的衛星年發射數量逐年增長,今年發射衛星數目超過20顆,資金需求也隨之加速。
提升用戶體驗是北斗商業化的重點。目前美國GPS系統占領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導航應用市場,北斗無疑面對強大的對手。鎖定亞太地區為主戰市場,著力提高服務質量,以期在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導航定位精度上贏得客戶青睞。同時,積極推動與GPS系統的合作,將對手變為戰友,利用GPS廣泛的覆蓋率,加強定位精度的提升,是優化用戶體驗的又一方法。
商業化營收應再次流回研發制造環節。盡管北斗系統的服務水平可以比肩美國GPS系統,相關設備制造及技術水平仍然有所欠缺。美國用24顆衛星即實現98%的全球覆蓋率,而北斗的計劃是以35顆衛星覆蓋全球,工作效率的巨大差距可見一斑。如何提升制造和技術水平將伴隨整個產業的發展過程,巨量資金需求無法避免。利用商業化營收扶持制造環節的資金鏈條是有效辦法。政府應鼓勵產業鏈上游企業拓展下游業務,便于下游利潤及時對上游制造進行補充。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報告》指出,衛星產業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附加值產業,一旦啟動,將帶動科研、制造等行業前進,進而實現飛躍式發展。我國技術水平、制造實力相比歐美國家仍有差距,盡早啟動研發項目及完善產業鏈條對追趕上國外先進研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