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多少不滿就有多少機會,在人們對交通出行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的情況下,整個科技行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甚至可能誕生新的巨頭。而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很多創新,也都是與交通出行密切相關的,讓我們來看看城市交通與新科技結合的閃光點。
一直以來,互聯網都宣稱要改變人們出行的方式,但實際上,對于實體經濟的改變,必須與實體產業相結合。以城市交通為例,互聯網仍然沒有減少交通的擁堵,也沒有改變出行難的問題,這方面的瓶頸并不在網絡這端。
有多少不滿就有多少機會,在人們對交通出行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的情況下,整個科技行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甚至可能誕生新的巨頭。而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很多創新,也都是與交通出行密切相關的,讓我們來看看城市交通與新科技結合的閃光點。
車聯網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繼蘋果推出了車聯網系統Carplay之后,谷歌也推出了Android Auto,這兩者除開用來進行車內娛樂和通訊之外,查閱實時路況、交通餐飲信息、導航也是其重要功能。
雖然大家都很期待車聯網能對解決城市交通擁堵能起很大作用,不過實際情況是,車聯網的發展主要取決于汽車制造商的開發整合速度,而非軟件巨頭。車聯網包括車與人、車與車、車與道路、車與網之間的通訊,而Carplay和Android Auto只是解決了車與網中的汽車與手機之間的網絡通訊這一部分問題,還遠遠不夠。
也就是說,當一個車廠解決了車輛與外網的連接后,在車內的環境中,可以同時安裝Carplay和Android Auto,讓你無論是谷歌手機還是蘋果手機,都可以與車載屏幕和方向盤上的按鈕聯動。即使只做到這一步,仍然是很繁雜的工作。
而無人駕駛汽車上路需要車與車、車與路之間的通訊,就更為復雜多變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系統必須足夠可靠,這方面還需要海量的研究和驗證,前路漫漫。
中低速磁懸浮帶來新軌道交通
相比造價高昂的高速磁懸浮技術,我國現在更關注更廉價的中低速磁懸浮技術的實用化。中低速磁懸浮具有環保、噪音小、浮的造價低;跟輕軌相比,它的噪音小。"

磁懸浮
與高速磁浮列車最高時速可達四百多公里不同的是,中低速磁浮列車時速約一兩百公里,因而中低速磁懸浮更適合近距離交通。現在日韓兩國已經各有一條商業運營的中低速磁浮項目。而在明后兩年,北京和長沙都會有新的磁懸浮項目完工。這兩個項目采用了中國南車集團自主研制的中低速磁浮列車技術。而深圳、上海、佛山、昆明、張家界等城市也在紛紛規劃其自己的磁懸浮項目。
磁懸浮已經成為擴張城市輻射范圍,將城市和城市連接成都市圈的新希望。但就像現在人們仍然在討論高壓線、變電站的電磁輻射是否對人體有害一樣,磁懸浮的電磁輻射也仍然在危害性也仍然在爭論中且沒有答案。
汽車共享改變出行方式
近年來,汽車共享領域得以長足發展。從廣義上看,出租車也是一個汽車共享的范例,而現在的汽車共享則更為靈活,可以租車,可以租帶駕駛員的汽車,可以租企業提供的汽車,也可以租個人閑置的汽車,還可以拼車等等。
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人們只需裝上一個應用,動動手指或者嘴,就能隨時隨地輕松體驗到科技給出行帶來的便利。
現在美國用車應用Uber已經進入了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四個國內一線城市,而國內廠商也紛紛推出了易道用車、一號專車等類似服務。
但是,與傳統的租車行業相比,新的P2P租車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信任問題、安全問題、糾紛管理等等都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果出現問題責任難以界定。但也不必過于擔心,新事物的出現總是如此,企業建立完整的可靠的流程,并加以推廣擴大,可以為相關部門的規則制定提供一個很好的參考。
平衡車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與前幾個還在初始階段,仍然千頭萬緒的話題不同,平衡車已經悄然出現在我們的城市當中,其主要為了解決人們最后1公里的代步問題。
平衡車主要通過內部的陀螺儀和加速度傳感器來進行平衡,在國際品牌例如賽格威(Segway)、索羅威爾(SoloWheel)價格較貴的情況下,國產平衡車如雨后春筍般的冒了出來,把平衡車的價格拉低不少。
現在國產雙輪平衡車的價格最低是6000元左右,而獨輪車的價格則只需2000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有年輕男女使用代步。平衡車的時速可達40公里/小時,未來也許會有更多人考慮用其代步。
智能交通初現
通過大數據解決交通問題現也已經提到日程上來:之前通過新浪微博網絡提交交通路況,然后在高德地圖上顯示,就是一個開始。而對整個城市的交通狀況實時判斷,則是另一個新的方法。
以這方面國內最為領先的高德為例,其通過對出租車數據、手機用戶請求數據、物流車數據等多方數據的搜集,從而可以實時顯示城市路網擁堵情況,并為駕駛者提供路線規劃,躲避擁堵。這種依托于大數據的技術尤其收到車廠的歡迎,在2014年新車中,很多汽車都強調具有躲避擁堵的功能。
近日,高德還發布了二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評出了全國十大"堵城".這一行為表明,科技公司已經參與到城市交通的分析之中。在節假日,除了交管局和交通臺給用戶的出行建議外,科技企業將擔當起更多的出行建議使命。(卞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