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進程和機動車保有量大幅攀升的雙重因素推動下,智能交通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在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城市智能交通建設投入將繼續快速增長:通過“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的建設和積累,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城市智能交通硬件系統已初具規模,智能交通建設除硬件系統進一步提高覆蓋率和性能升級外將逐步向軟件系統升級和信息服務方向過渡;中西部地區是城市化進展最快的地區,新城市區的出現帶來了對智能交通系統的強烈需求,普遍采取的“一步到位”的建設方式催生了大批千萬級整體解決方案項目的出現;車聯網方面的創新應用也將隨著技術和產品的成熟在未來幾年逐步展開試用并推廣,服務于廣大營運和個體出行者,將為行業帶來廣闊的新空間。國內城市智能交通行業解決方案和產品漸趨穩定,部分龍頭企業利用資金、技術、渠道和品牌優勢正在進行全國化布局,行業整體處于幼稚期向成長期的過渡階段,行業需求增長明確且空間廣闊,未來5年內將保持較高的增速。
1、城鎮化和機動車保有量攀升是主要驅動因素
城鎮人口占比接近5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在與工業化互動中呈加速發展趨勢。根據中國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中國城鎮人口占比已經達到49.68%(扣除流動人口后的實際城鎮化率要低一些),大幅超出一般預期,人口大量集中使城市道路承載能力面臨嚴峻考驗,也為智能交通帶來發展機遇。
城鎮化進程將繼續保持高增速。根據世界銀行2010年統計數據,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城鎮化率均已超過65%,中國城鎮化率為44.9%,仍存在較大空間。根據世界城市化發展共同規律“納瑟姆曲線”,城市化過程包括二個拐點:當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經濟發展勢頭較為緩慢的準備階段,這個國家尚處于農業社會;當城市化水平超過30%時,第一個拐點出現,代表經濟發展勢頭極為迅猛的高速階段,這個國家進入工業社會;城市化水平繼續提高到超過70%之后,出現第二個拐點,代表經濟發展勢頭再次趨于平緩的成熟階段,這時,這個國家也就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進入后工業社會。我國城鎮化水平在94年首次突破30%,之后保持年均0.89個百分點的高速增長。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目標,全國城鎮化率在十二五期間將上升4個百分點,年均上升0.8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動特別是中西部的發展將為智能交通行業帶來增量市場。
“路”和“車”的供需矛盾日趨尖銳。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國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機動車保有量連續三年保持接近兩位數的增長,截至2011年已達到2.25億臺。而在公路建設方面,經過2005年前的集中建設后已有所放緩,近5年來全國公路總里程數平均增速在4%以下。“路”和“車”的供需矛盾已經日趨尖銳,交通問題凸顯不可避免。
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問題加劇。據中國科學院《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顯示,全國已有17個城市的市民平均每天在路上時間大約為30分鐘,其中北京最長,為52分鐘,廣州48分鐘,上海47分鐘,深圳46分鐘。擁堵產生的時間、燃油和環境污染據等損失據估計已經達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解決交通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交通事故損失驚人。據公安部統計,2010年全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19512起,造成人員死亡65225名,平均每8分鐘有一人因車禍喪生,2001至2010十年間有90萬人因車禍喪生,直接財產損失196億元,實際數據可能遠遠高于統計。隨著道路設施逐步完善以及監管執法力度提高,近年來國內交通安全水平逐年提高,事故造成傷亡人數和財產損失逐年遞減,然而交通事故數和事故傷亡人數在全球范圍內仍居于首位,提高交通安全任重而道遠。
2、政策空間收窄使智能交通成必然選擇
國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趨嚴重,各種政策措施紛紛出臺:
行政管理:通過強制性的行政手段減少出行機動車數量以及交通違章行為。具體手段有加強違章執法和處罰力度,限號行駛(北京、南昌),限量購車(北京)等。除違章執法處罰為常規手段外,限號和限購均為極端的臨時性措施,主要目的是為公共資源建設爭取時間。
經濟調節:通過提高成本的手段減少個人機動車類交通工具使用。主要方式有拍賣車牌價格(上海),提高停車費用(北京、深圳等),征收城市擁堵費(北京、廣州、深圳、上海等城市醞釀中)。除拍賣車牌為類似于限行限號的極端臨時性措施外,提高停車費和征收城市擁堵費在國外大城市均有應用,是改善交通擁堵有效的輔助措施。
公共資源:提供更多道路和公交資源以及提高交通資源利用效率,是解決交通擁堵的根本性辦法。傳統的手段為增擴道路資源以及建設公交車、城市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資源,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交通資源利用效率的智能交通必然是未來發展重點。
3、智能交通需求旺盛
通過相關調查和問卷結果顯示,國內交通管理者和運營及個體出行者對智能交通系統需求旺盛。
交通管理者需求:1)減少事故(與政績直接掛鉤,路口信號控制和電子警察系統效果明顯);2)緩解擁堵(民生工程,信號控制系統提高通行效率,電子警察系統減少事故進而緩解擁堵);3)方便管理(警力不足以全面覆蓋,集成指揮平臺可實現對各子系統的高效指揮管理);4)創造收入(違章罰款,一套新電子警察系統半個月左右可收回成本)。
運營及個體出行者需求:1)減少通勤時間;2)享受信息服務。大部分受訪者(包括地鐵、公交、私家車出行者)均表示愿意為減少通勤時間付費,最需要的智能交通系統是信息服務系統;阻礙受訪者使用智能交通產品的最大瓶頸選項中沒有產品、不易使用、價格貴、信息滯后或不準確各有15%以上選擇率。
4、結語
根據中國ITS應用委員會引用中國交通技術網《2011年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研究報告》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總規模為100.2億元,重點是交通信號控制、交通視頻監控和電子警察三個細分領域,項目數量占比分別為33.2%、23.4%和20.4%。目前城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強勁,根據交通部《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將由7.4萬公里增至10.8萬公里;由于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將向山區和丘陵等惡劣地質條件地區發展,需要建設大量的橋梁和隧道,另外信息化系統覆蓋率和性能不斷升級,這將使高速公路基礎建設和信息系統建設投入大幅提高,因此,智能交通需求將持續增長。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