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專家、學者們對城市道路交通擁堵現狀進行“把脈”后,《蘭州市道路交通改善工程總體規劃方案》得出蘭州交通存在三大癥結: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公共交通體系尚未建立,單一的地面道路交通系統難以支撐高強度的交通需求;既有道路交通設置資源效率低;中心城區高強度開發帶來交通高需求,而道路交通設施供應相對不足等,并針對這些癥結給出了相應的交通改善對策。
癥結:軌道交通公交建設滯后
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公共交通體系尚未建立,單一的地面道路交通系統難以支撐高強度的交通需求。本次研究中心區范圍以城關區為主,是蘭州商業、辦公和居住密集的核心區,承載了多重功能,須同步建設與之相匹配的綜合交通設施,并作為土地開發的先導,方能滿足高強度的交通需求。但實際情況是土地開發強度高,交通基礎設施供應明顯滯后,特別是大運量軌道交通和公交建設滯后,造成交通配套設施與土地開發在時間上錯位,與土地利用相匹配的交通設施建設滯后是造成蘭州中心城區現狀道路交通擁堵的重要原因。
對策:引導市民盡量乘坐公交
通過加快發展軌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統,引導市民出行更多地向公共交通轉移,在滿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時,也可以降低蘭州中心城區機動車出行總量,從而逐步緩解蘭州中心城區的交通擁堵狀況。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和盡快實施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統(BRT)網絡,徹底扭轉地面公交運營效率不高的不利局面。
癥結:市區道路利用率偏低
既有道路交通設置資源需要通過交通組織管理的改善挖掘潛力、提高效率;由于部分道路路口與路段通行能力不匹配,運營效率不高;支路系統不貫通使得道路無法起到分流作用,利用率也較低;蘭州中心城區道路運行現狀表明,道路資源潛力還未得到充分挖掘,必須通過交通管理與組織提高道路運行效率,發揮路網整體效益。
對策:對現有道路挖潛提效
專家認為,挖掘潛力、提高效率比道路擴容更加迫切,交通改善不應片面追求道路通行能力的提高和暢通。在交通組織上應著眼于交通的高效和有序,充分利用內部方格路網特點合理組織交通,實現道路的通而又暢,有序安全,穿越性交通則需要較快外圍快速路建設來組織大范圍分流。
癥結:交通設施供應不足
中心城區高強度開發帶來交通高需求,而道路交通設施供應相對不足是造成蘭州中心城區交通擁堵的重要原因。蘭州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高達2萬人/平方公里,部分地塊人口密度在5萬人左右,同時,中心城區聚集了大量的商業、辦公等公共服務設施,行政機關分布密集,居住與就業的高密度發展直接導致了高強度的交通需求,致使蘭州中心城區發生與吸引的交通流量大,道路交通面臨巨大的壓力。
對策:外圍疏導內部擴容
應加快區域性路網結構與功能的調整,如開辟能分流蘭州中心城區交通流的區域性通道(包括南北城市快速路系統建設),減少穿越性交通;另外還需進一步優化內部路網結構,打通斷頭路,早日形成系統完善的路網體系。
構建以穿心軌道交通和外圍快速路為依托的大容量、高機動性、長距離快速交通,推進軌道線網和BRT建設,并以快捷的軌道線網和BRT聯系城市各組團。同時,加強區域交通組織,明確道路功能,疏解和剝離穿越中心城區的長距離快速機動車交通,減少對中心城區的干擾。
本報首席記者石玉龍
-記者手記
企盼規劃早落地
連日來,本報對蘭州市“暢交通”領導小組及“八大院校”(蘭州市城市建設設計院、蘭州城鄉規劃設計院、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同濟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專家組成員編制出的蘭州歷史上第一部《蘭州市道路交通改善工程總體規劃方案》予以了解讀報道。《方案》系統地從城市“環路”、南北濱河路提升改造(城市快捷路)、公交專用道(BRT)、綠道、城關區瓶頸路段、東崗雁灘組團交通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組織和管理等十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蘭州市區交通癥結和改善方案,這為蘭州市在“十二五”期間如何暢交通指明了方向,并制定了詳盡的規劃。
通過近半個月的解讀報道,今天終于要結尾了,作為一名記者,和市民最大的希望就是:這套勘稱“經典”的規劃方案,能夠在未來幾年內逐一實施,讓這座城市真正“暢通”起來。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