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徐子沛的一本顛覆我們思維的著作,《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率先提出了現代社社會大數據的四V特征,即大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和大價值(Value)。不到兩年的時間,從理論到實踐,大數據已經全面襲來,百度李彥宏想做智能醫療,樂視要搞智能汽車,從交通違章查詢、醫療、教育、旅游等各種基于大數據的APP風起涌云,勾勒出智能城市的未來雛形。
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利用大數據為城市安全護航,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人,作為城市的主體,一定意義上說,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圍繞著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個體需求出發,建立在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將打破時空的界限,讓我們的出行更為便捷、享受到的服務更為人性化。
智能化交通,通過手機應用系統查詢實時交通路況,加油站的分布,以及交通擁堵情況的預測,是當下我們已經實現并已經享受的功能,而這從最初的研發到應用,不過1-2年時間。大數據帶來技術的保障性增長,也讓我們有可能開始暢想北京未來的交通如何能更有效率,更少擁堵。
北京,首都“首堵”的尷尬,已成為有車族、無車族、政府、公眾共同的焦慮,如何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利用大數據,我認為,在未來,有兩個“痛點”是可以發力的,一個“行”,一個是“停”。
對于“行”,北京動不動就是8-9的交通擁堵系數,雖然交通依然沒有堵死,但車路矛盾日益加劇。但是,從汽車保有量來看,北京2014年是537萬輛,2017年將控制到600萬輛內,而紐約汽車保有量為1280萬輛,車的數量看來也不見得是癥結所在。利用大數據,未來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交通資源最大化,實現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若所有的汽車實現車聯網,或者形成定位系統,建立一個集中的APP應用平臺,打破現在各種出行應用各自為戰的局面,就能通過統一的標準化接口,將道路監控、交通控制、集成指揮、信息服務等自動、集中采集,管理和兼容不同廠家、不同時期的系統平臺,特別是在細節上,將城市的微循環,例如城市小路打通,智能使用原本只有老司機、附近居民才熟知的非擁堵線路,將車輛盡量從主路引向不同的支脈,鼓勵個人出行時,采用最優算法,或者利用搭車、打車等APP應用,提供交通承載效率。讓出行者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使用者、改善者,隨時根據最新的交通信息,調整出行路線。
對于“停”,隨著私家車保有量增長和用車出行的頻度增加,停車難問題也是凸顯,據統計,截止 2014 年 10 月底,北京共有經營性停車位 171.3 萬個,非經營性停車位 110 萬個,總計 281.3 萬個,基本上是兩輛車一個停車位,在三環以內的老舊城區,停車難題更是令人頭疼,加之現在 9 月,學校開學、商場打折、訪親探友、聚會旅行,各種因素疊加將對北京學校、商場周邊的停車更是造成巨大壓力。利用大數據,現在已經有“停車寶”、“易停車”、“停哪兒”、“ 51 搶車位”等應用,有時候,我們的共同經歷是下到停車,在里面繞圈子,不知道哪有車位,未來的停車應用,將把停車、車位查詢預定、電子自助付費、快速出入集合為一體,提高出入效率,你出門前先預約好目的地車位,進入停車場,直接將你導航到最具體的停車地點,離開也不用費心拍照記住停車號,又將大大提高出行的效率。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