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擁堵”這個現代“城市病”的最典型癥候已經在中國各大城市顯現,濟南也不例外。最近,濟南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交通擁堵。然而,從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經驗來看,汽車限行、限制汽車牌照、征收擁堵費等措施顯然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陷入了越治越堵、越限行越買車的怪圈。綜觀東京、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的治堵經驗,發展公共交通、科學管理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規范人們的駕乘行為等措施多管齊下,方可奏效。為此,本報記者選取了智能交通、優化服務兩個切入點,近距離觀察濟南的治堵之策,希望在此后的一段時間內,濟南能拿出更有效的治堵綜合措施,讓居民暢行無礙。
路,被喻為城市的“血管”,但隨著車輛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城市被“血管栓塞”這一“城市病”所困擾。為實現交通運輸智能化、公共出行便捷化、安全監管實時化,濟南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建設智能交通系統,如今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4月13日,記者走進組成該系統的各調度、指揮中心,探訪“智能交通”為緩解城市道路擁堵起到了哪些積極作用。
“智能引導”為城市降壓
智能交通系統的“首腦”是濟南交通主樞紐信息管理調度中心。走進調度中心,巨大的電子顯示屏猶如影院的熒幕,上面顯示著濟南市各交通要道的詳細信息。屏幕中央是電子地圖,工作人員輕輕滾動手中的鼠標,地圖被迅速的放大,顯示的信息更為豐富,加裝3G信息系統的出租車、公交車、路政車的運行情況一目了然。中心副主任楊勇介紹說,調度中心實現了交通運政、公路、公交、出租等部門各自的GPS、GIS、3G等信息系統整合,目前中心已接入8個業務管理系統和3個政務系統,6個GPS安全監管和3G視頻監控系統。
監控鏡頭切換到一條比較擁堵的路段。據交警部門的監測數據,高峰期市區部分路段的飽和度高達1.2至1.5,全市38處重要路段及34個關鍵路口高峰期處于交通擁堵的常態。而依據國內外專家的分析,飽和度超過1.0,便極易發生交通擁堵甚至交通癱瘓。“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區內外快速路網還不通暢。”楊勇看著屏幕上這條擁擠的路段告訴記者,只有車輛進出市區順暢,才能提高城區道路資源的利用效率。
為實現公眾安全、順暢出行,智能交通系統中的“智能引導系統”對緩解交通壓力起到了一定作用。引導系統由全市公路路網管理與應急指揮中心和8個二級分中心、2處公路管理站監控調度室組成。在城市主要出入口、重要路段以及重點項目建設節點設置視頻監控,實現了24小時全程監管,這些設備都可以實時采集路況信息,并上傳至14套路況信息情報板,及時發布路況信息,引導車輛合理進出城區。同時,全市公路視頻監控系統、GPS定位系統、無線對講通訊系統和可變情報板系統,以及96660路政服務熱線和96669出行服務熱線,共同組成公眾出行服務和公路應急指揮平臺。
建設“公交都市”
堅持公交優先,讓公交更快、更好,讓更多的人愿意乘公交車出行,是治堵的一項重要舉措。濟南市公交總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介紹說,濟南市目前已開通了196條公交線路,投入4000多輛公交車,每天有240萬人次乘坐公交出行。其中先后開通運行的6條BRT線路,線路總長度76公里,只占全市公交運力的3%,運輸乘客量卻達到10%,優勢顯而易見。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