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興起于2013年初。目前的打車軟件市場,幾乎被“快的”和“嘀嘀”兩家瓜分。易觀國際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快的打車”的市場份額為41.8%,“嘀嘀打車”為39.1%。也就是說,上述兩款打車軟件,已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
市場集中度陡然提高的背后,是大資本的介入。據了解,阿里巴巴和“快的打車”之間的合作始于去年5月,“快的打車”獲得了阿里巴巴的天使投資。
騰訊則參與了“嘀嘀打車”B輪和C輪的融資。尤其是2014年1月初的C輪融資,“嘀嘀打車”獲得了來自中信產業(yè)基金和騰訊等公司共1億美元的投資。
由此,在打車軟件市場,“快的+阿里”、“嘀嘀+騰訊”的競爭格局由此形成。
為了爭奪市場,兩大IT巨頭“狠命燒錢”。近日,獲得騰訊投資的“嘀嘀打車”宣布追加2億元預算“請”全國人民打車;一天后,“快的打車”宣布與支付寶錢包聯手,再投5億元“請”客打車。“嘀嘀打車”的補貼方式是:乘客減10元,每天3單;司機獎10元,每天5單。“快的打車”的補貼方式是:乘客減10元,每天2單;司機獎15元,每天5單。
如今,在兩大互聯網巨頭的“支配”下,兩家打車軟件公司“爭斗”不止。
但問題是:打車APP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阿里、騰訊為何甘愿燒錢?分析人士認為,這背后蘊藏著另一層邏輯:移動支付借力高頻標準化的應用,積累的車流、人流和信息流,未來也許可以轉化為清晰的盈利模式。
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
解決打車者和出租車司機信息不對稱的最好方法,莫過于讓第三方平臺來實現供需對接。此前,交通主管部門設立過半官方的聲訊電話,后來又開發(fā)出手機APP軟件,但效果都不理想。其問題在于,沒有平衡好雙方的利益,打車者甚至需要支付額外費用。
主管部門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阿里巴巴和騰訊卻搶著來干。為什么?因為市場自動尋找到了利益的補償機制。打車者和出租車司機各取所需,還能領到數額不等的獎勵,于是樂意使用打車軟件。待用戶群足夠大時,兩家公司很容易將其掌握的大量車流、人流和信息流變成收益。例如,掌握了車流以后,打車軟件公司就可以做一些同城快遞的業(yè)務;掌握了信息流后,就可以深入挖掘出租車司機的內在需求,給他定制來往機場的大單子,然后再從中抽成等。
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fā)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fā)展以及業(yè)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yè)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yè)、機構、研究員、行業(yè)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