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深圳市交委組織的《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書》研討會上,受邀專家圍繞“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的主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公共交通發展策略以及如何解決200萬輛汽車帶來的交通擁堵等難題。市交委主任黃敏透露,深圳正在爭取用電子化手段推進智能公共交通建設,比如為公交車裝上GPS監控,以預測公交到站的路線,并設立電子站牌,方便市民等車。)
深圳市交委方面在此次《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書》研討會上介紹,《白皮書》包含多個亮點,如首次在都市圈的背景下制定深圳交通發展戰略及對策,并首次提出了“軌道+快速公交”復合公交通道的新思路。同時,轉變了交通的發展思路,從以往以小汽車為主導的交通發展模式,轉變為“將資金、路權等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傾斜的發展策略”。
多頭管理進展緩慢
深圳市交委主任黃敏透露,當前深圳高峰時段的平均車速維持在28-29公里/小時,而北京、上海等地則為24公里/小時。深圳將努力維持這個速度并爭取有一些提升。此外,在公交方面,將提高公交車的快捷度、舒適度。深圳正在爭取用電子化手段,比如為公交車裝上GPS監控,以預測公交到站的路線,并設立電子站牌,方便市民等車。
此前在深圳市智能交通行業協會聯合香港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協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城市智能交通論壇”上,就有人士直言:“深圳智能交通喊了10年,卻仍是一片空白。遠落后于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城市。”具體到電子公交指示牌,從深南大道上猶抱琵琶半遮面地豎幾塊牌,到龍崗提出電子公交指示牌試點的一波三折,一路走來,也甚為坎坷。“多部門建設以及觀念的不統一,是電子公交指示牌乃至智能交通建設進展緩慢的關鍵原因。”深圳市智能交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關志超當時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說道。
試點建設一波三折
有媒體此前回顧了深圳電子站牌試點建設一波三折的經歷,據對深圳電子站牌建設的前后經過較為熟悉的相關人士稱,1999年,杭州市率先在城市設立電子公交站牌,深圳于2002年提出建電子公交站牌,并于2004年在深南路上的市委、上海賓館、竹子林等4個站點的東西雙向設立了8個電子公交站牌。由于是試運行,8個電子站牌只能顯示223路公交線路的走向。配合電子公交站牌的建設,當時東湖到蛇口的542路中巴均安裝了GPS.“大概運行了半年,因后續維護資金缺口大,試點最后無疾而終。”該專業人士如是稱。
據悉,2010年下半年,深圳市交委提出在龍崗開展電子公交站牌的試點。“當初計劃選擇以BOT形式在龍崗區的龍翔大道、深惠路、黃閣路上的公交站上安裝電子信息站牌架,并爭取在大運會前投用。但因為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的場館有變化,投資商擔心投資回報問題而生出變故。”龍崗區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當時如是稱。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