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日益嚴重的城市交通擁堵?深圳出臺的《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書》提出了若干思路。昨日,市交委請來國內多位交通專家就《白皮書》內容進行研討,與會專家不約而同提到一個觀點:提高停車收費標準、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才能有效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副市長張文到會與專家進行了交流。
記者從會上獲悉,市民關注的路內停車收費方案細則正在研究,將會選擇部分區域作為試點,再逐步推廣。
深圳“柔性管理”值得肯定
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書》第一次制定了強化交通需求管理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利用設施供應、經濟杠桿等綜合手段,以調整停車收費等作為具體辦法。與會專家們認為,深圳從本地實際出發,選擇柔性管理手段,并未像北京、上海那樣采取硬性的行政手段來治理交通,值得肯定。
但是,經濟手段也是一把雙刃劍,專家建議深圳交通部門要更加精細化管理,將停車收費納入專項公交發展基金,并向市民公開所有的收入和支出。
停車收費調整不宜一刀切
深圳將在年內推行路內停車收費,對此,上海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所長陸錫明教授認為,停車收費標準調整最好逐步實施,根據城市現有情況做出具體安排,不能一刀切。他以上海為例稱,目前上海繁華地段部分高檔場所停車收費已高達90元/小時,而普通住宅區的收費可能只有5-10元/天。調整收費的目的是減少小汽車上路,總的來說,路內收費應該是最高的,但是也要按區域不同有所區別。
香港著名交通規劃專家黃良會建議深圳像香港一樣,在市中心這些人口密集地方大幅度提高社會化停車收費標準,“如果每小時只收10元、20元,難以取到效果。”
咪表建設維護應由政府主導
至于采用何種方式收費,陸錫明認為,咪表收費是比較可行的方式。咪表的建設、維護等投入由政府主導,收入部分大部分應用于補貼、發展公交,還有一部分則用于道路建設。此外,他指出,政府也可以通過調整單次咪表收費的時間來達到限制小車長期占用停車位,提高車位周轉率。“比如悉尼,咪表收費按15分鐘計算,并且最多一次只能刷5個時間單位,也就是說,最長停75分鐘就要重新刷卡,從而迫使你減少小車出行,提高辦事效率。”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曲建教授建議,管理部門應對停車收費標準提升進行深入分析并及時向公眾征求意見,他建議將收取的費用納入交通發展專項基金,用于補貼公共交通發展。
黃良會對比香港和深圳的城市交通治理措施后提出,在調整收費標準的同時應當鼓勵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出行,交通部門要為市民提供安全、快捷和方便的公共交通服務。深圳大學韓彪教授認為,深圳應當將地鐵和公交網絡統一規劃,可以考慮在坪山新區等人口密集但是沒有建設地鐵的區域實行BRT項目。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