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國國際物聯網(傳感網)博覽會10月20日在無錫拉開帷幕,博覽會的高端論壇——第二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同期舉辦,本屆大會主題是“應用,讓物聯網從概念走向現實”。
在第二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現場,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創始人及、清華大學交通學科學術帶頭人史其信發表演講,其中對車聯網進行了初步的闡述。
主力資金流分析(10/21)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后悔突發暴漲很可能不期而至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以下是史其信的演講實錄:
主持人:非常感謝王總的精彩發言,王總畢竟在我們交通大學當過老師,即使沒有演講稿也可以侃侃而談。
剛才前面幾位企業把云計算應用、解決方案、運營等各方面給大家做了精彩介紹。相信通過前面幾個演講,大家對云計算已經感覺到不是飄在天上縹緲不定的云,捉摸不定的云,而是實實在在在我們企業身邊,在我們個人應用身邊,都可能會用到云計算,我相信未來云計算產業發展應該會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
下面我們轉換一下話題,前面都講云計算,接下來有請清華大學史其信教授來介紹一下,物聯網在交通領域的應用。
史教授是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創始人及、清華大學交通學科學術帶頭人,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于2009年提出“車聯網”概念。
史其信:大家下午好。最近國家對物聯網應用非常重視,特別把關注點放在了智能交通。昨天也是參加了車聯網相關的會議。那么關于車聯網,實際上是我們國家今后在戰略新興產業當中的發展重點,所以我就在這個題目下主要介紹幾個問題。
1、“物聯網”與泛在社會。2、“物聯網”與智能交通。3、“物聯網”與“車聯網”。4、物聯網時代的智能交通系統。
關于在泛在社會里面是實現了我們在信息化社會當中比較難解決的物和物之間的通訊聯系,所以正是因為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整個時代向泛在社會發展的階段。
這個圖就說明了我們今后泛在社會是人機交互,物機交互和物物交互。它支撐的主要技術除了因特網,更多的是物和物之間搭建的傳感網,所以下一個階段是物聯網,我們曾經把它叫傳感網,當然這個概念現在還沒有完全統一。
如何實現物和物之間的交流,這是我們現在存在的技術問題,所以傳感網正確研究它到底是什么?就拿智能交通來講,我們現在正在做車聯網的頂層設計。關于車聯網當中的傳感網絡到底形成什么類型的網絡?用什么更合理?都需要在下一階段車聯網頂層設計里面很好的研究。
“物聯網”最早是從RFID提出來的。我提出“車聯網”當時概念也是基于RFID。為什么我提到“車聯網”?我當時認為智能交通實際上解決的問題是車輛,可目前為止我們對車輛的管理,特別是車輛的控制,基本上是沒有做到。對駕駛員是有管理,違章了就罰你,甚至吊銷執照。
如果我們在車上裝一個傳感裝置,對車輛本身自己的動態信息,能夠完全掌握,那么我們智能交通就可以建立在完全智能的平臺上實現對車輛的管理。所以我一直在考慮,因為第二代身份證和車輛要不要有車輛身份證在討論,推動了幾年,但是推動的效果不理想,這里面不是因為技術問題,是因為我們的體制問題,當然這中間問題我不想在這里說。
直到物聯網,特別是溫總理提到“感知中國”這個概念出來以后,我認為實際上我們原來說的在車上裝一個傳感裝置,實際上就是物聯網的概念,所以從這兒以后,2009年提出來,然后從2011年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涉及到交通部門的各個部委基本都把物聯網列入到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里去。說明物聯網是對智能交通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關鍵的推進作用。所以推了將近七八年,到了物聯網概念出來以后,現在各個城市都在關注車輛的聯網問題。
關于RFID的事情,最近因為參與車聯網的研究,包括國家的前期立項研究。實際上RFID只是其中一種傳感裝置,我認為將來在車聯網的前端傳感可能要用多種技術的綜合或者集成,那么下面我會講我的想法。
關于物聯網的發展,國家把它列入戰略新興產業,戰略的高度非常重視,這是我覺得有史以來,我們國家特別是世界上在高新技術開始發展當中,我們中國跟的是最緊的一次。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在后經濟危機以后,世界各國都要把自己的技術作為爭創制高點的競爭,所以中國在競爭過程當中很明確的表達了我們要在制高點上絕不能落后。
那么為什么現在大家公認物聯網應用應該是方便很多,領域也很廣?現在為什么大家比較重視把智能交通作為優先的應用領域?我在這里跟大家講智能交通和現在提到的物聯網,從技術層面來講,實際上完全是一回事。也就是說都存在前面的傳感,中間的網絡和頂層的應用,三層結構,只不過我們目前智能交通和物聯網時代的智能交通,雖然層面一樣,但是內容完全改變了。
我國城市道路交通擁堵越來越嚴峻,已呈由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向中大城市擴散、蔓延趨勢。我國交通安全事故隨著機動車發展和低駕齡司機的劇增也呈現出明顯變化。
ITS是將先進的傳感器技術、通信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信息發布技術等有機地運用于整個交通運輸管理體系而建立起一種實時的、準確的、高效的交通運輸綜合管理和控制系統。
那么大家想一想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追求的任務,通信技術和各種高新技術來解決我們交通問題。那么和物聯網時代的智能交通區別在哪?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車聯了網,以前沒有聯網。沒有聯網的概念就是現在大家認為的,目前的智能交通,會是什么問題呢?第一車輛在道路上行駛的動態信息,咱不說自己本身的屬性信息。前端采集手段是靠路上的視頻、線圈和其他采集技術,完全是靠路上的設備去檢測的。大家想一想,這個如果要把全部網的車輛數據動態掌握,我們要在路上裝多少監測器。
所以到現在為止,拿北京來說,仍然沒有做到整個北京路網的數據全面采集。道路交通問題主要是擁堵問題擁堵問題產生耗油尾氣排放,你解決不了擁堵,怎么管得了智能交通。
現在我們提出誘導方案,咱們智能交通發展14年,給大家提供的導航服務和誘導方案,給你的結果只是告訴你現階段度堵還是不堵。到哪不堵呢,告訴你這條路是綠的,這條是黃的,所以大家都按照綠的去走,結果沒走到那就堵了,那你讓我往哪走,你往哪走都沒數據,為什么?因為它沒采集到數據,所以只能告訴你一個現狀就是自己去處理。這就是因為我們的數據造成的一個問題,智能交通“智”不起來,再有我們的控制能力又不強大。
下一階段車聯網實現以后,車聯網大概有四個部分,第一,車載終端。第二,控制平臺。第三,服務平臺。第四計算分析。剛才幾位專家談到了云計算,我們閉著眼睛想一想,我們智能交通上不了云計算。等到將來每輛車的數據不斷給你送,你對全部網的運算和交通流量流速進行分析,確定哪讓它控制,哪讓它誘導,那個計算下來大的很,所以說車載終端是車聯網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點。所以現在很多人坐下來要研究車載終端,我認為它是具有雙向通訊,同時具有定位功能和考慮位置功能的技術,當然對于感知的技術,除了RFID,我們還有其他的,比如GPS.
那么雙向通訊要嵌入到本身的計算平臺,所以將來通訊一定要和汽車電子結合,所以今后車聯網會帶動什么樣的產業?除了物聯網相關產業以外,從交通來講,和汽車電子、傳感技術、運算技術、交通管理技術等等。
未來,智能交通的發展將向以熱點區域為主、以車為對象的管理模式轉變。因此,智能交通亟待建立以車為節點的信息系統“車聯網”。“車聯網”概念出來以后,很多都在開車聯網大會。曾經在上海開“車聯網”大會,讓我去主持這個會議,結果我到這個會場之后,我們發現這個會整個討論的是遠程信息服務,那么這塊不是說它就是車聯網的概念,它是車聯網當中的一個部分,當然從運營角度,很可能我們車聯網將來要把服務打造上去,但更主要的還不在這兒。
最近國家非常重視物聯網在智能交通的運用,我簡單介紹一下。最近國家重大專項第三專項已經把國家汽車移動物聯網總體技術研究,列到第三專項的子課題。而且工信部和財政部已經開始列入國家每年要拿出資金專門支持物聯網專項當中的車聯網作為重點。如果我們把每輛車智能終端連成網和我們其他的傳感網,和我們的通訊網、和指揮中心和控制安全網都聯在一塊,那么想一想,那個時候物聯網或者叫車聯網或者智能交通,就是一個可以避免擁堵,可以避免撞車系統,所以我們都把它叫做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統。
下面我介紹一下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統,車聯網可以根據網上交通流量、車輛速度、事故、天氣、市政施工等情況進行精細統計分析,通過移動計算和中央計算實施制定管制預案和疏解方案,通過汽車電子信息網絡,將指令或通告發送給汽車終端或現場指揮人員,對駛入熱點區域的汽車進行差別計價收費。
車聯網將以智能技術和“云計算”技術支撐智能交通監控中心的數據管理、服務平臺。以智能車路協同技術和區域交通協同聯動控制技術實現智能控制。以車載移動計算平臺和全路網動態信息服務為雙向通訊的移動傳感車載終端,加上強大的數據存儲、數據處理、決策支持的軟件和數據庫技術以及傳感網、互聯網、泛在網的網絡環境下,對路況環境和車輛的實時智能監控和智能管理。
所以強大的技術將會打造出今后的交通系統不僅“智能”,而且“智慧”,讓人們真正體驗到什么叫“智慧交通”。
所以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的關鍵是車載終端的智能和移動計算的高效。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技術支持下,實現高速移動寬帶網絡將汽車傳感和道路傳感網的互聯,通過中央控制平臺和汽車計算平臺對交通流量的控制調節合乎車輛的控制調度,達到暢通安全的目的。好,我就說到這里,謝謝大家。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