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TCL進軍車聯網應用領域的行業讓安防行業矚目,讓安防業界人士對"車聯網"這場盛宴的關注度驟然增加。車聯網作為安防行業的一個細分的應用領域,利用包括車載電子傳感裝置、移動通訊技術、汽車導航系統、智能終端設備與信息網絡平臺等技術手段,實現車、人、路與城市間的信息互聯互通。車聯網是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融合下的衍生,是智慧交通乃至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
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份額巨大,產值驚人。今年我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2億輛,其中私人汽車超過九千萬輛,年內汽車銷量鐵定超過兩千萬輛。中國汽車產業的這些數據的背后,蘊含的是被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商家看好的多種多樣的商業機會,當前和未來幾年最熱門的車聯網,更是關注的焦點。龐大的消費群體為車聯網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到底車聯網有何魅力,吸引安防名企紛紛涌入這個應用領域呢?
車聯網"盛宴"已成定局
數據顯示,今年的全球車聯網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18.2億美元,對安防行業而言,顯然這是一場盛宴,對企業有足夠的吸引力。車聯網這個概念對于很多消費者還顯得比較陌生時,中國的不少安防企業已躍躍欲試地展開了與車聯網產業鏈的合作及試點工作。在巨大商機的誘惑下,企業都紛紛發力車聯網,在促進產業繁榮的同時,也將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無限的支持。
我們知道,車聯網是指裝載在車輛上的電子標簽通過無線射頻等識別技術,實現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對所有車輛的屬性信息和靜、動態信息進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對所有車輛的運行狀態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提供綜合服務。車聯網一般是由車輛位置、速度和路線等信息構成的巨大交互網絡。首先,它通過計算機技術,這些大量車輛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和處理,從而計算出不同車輛的最佳路線、及時匯報路況和安排信號燈周期。其次,它通過GPS、RFID、傳感器、攝像頭圖像處理等裝置,車輛可以完成自身環境和狀態信息的采集。最后,它通過互聯網技術,車輛可以將自身的各種信息傳輸匯聚到中央處理器,進行數據分析等等。
車聯網技術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可缺少的便利,改變了車主用戶過去所面臨的許多不便。忘記了停車位置,按下鑰匙愛車便會為您回應,閃燈提示位置、自動鳴笛警示;開車到一個陌生城市,智能系統將為您提供周邊設施,飯店、商場、酒店統統一網打盡,讓陌生的城市不再陌生;愛車不幸被盜,被盜車輛定位功能將協助警方幫您找回等等;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車聯網技術給用戶帶來的更為優越的用車環境。
車聯網越來越多的得到安防企業的重視,用戶使用了不少最新的車聯網產品之后也給出了較高評價。據統計,用戶中有超過70%的車主聽過說"車聯網",其中逾40%存在主動查找和使用的意愿;實際使用過車聯網服務的用戶已超20%,超過50%的預購車主有接受車聯網服務想法;車聯網服務在中國已經有相當數量的用戶基礎,近30%的用戶表示愿付費使用。
現今主流的汽車企業,從進口、合資到國產企業,幾乎均各自擁有各自的車聯網系統,其中多種智能車載系統已廣為認知。如今,不少安防企業的研發的產品都在向車聯網領域靠攏,用各自的方式來參與分享即將開餐的車聯網盛宴,希望能夠掌控這塊熱乎乎的蛋糕,未來收獲車聯網所延伸出來的各種其他利益分成。
目前我國以車聯網為主要載體之一的智慧交通已經進入導入期,整車廠商開始加載車載信息終端,一些基本的車載信息服務負導航、定位、娛樂功能開始應用,同時高速公路、城市交通中感知設備的應用開始推廣。市場進入成熟期后,車聯網將與城市主網互聯互通,智慧城市內部開始融合,向高水平的智慧城市發展。而這個過程可能需要10年-20年的時間。在不遠的將來,車聯網有望延伸至金融、緊急救援、醫院、汽車維保、交通運輸、IT等諸多領域。
車聯網熱潮得益于政策支持
繼互聯網、物聯網之后,車聯網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從2005年至今,中國車聯網用戶數已從5萬戶增長至50萬戶,預計到2015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200萬戶。截至2012年末,全國超過50萬輛新車預裝車載信息服務終端。到2015年,至少有200萬車聯網服務的用戶。安防行業預測,車聯網行業到2015年的市場空間大約400億元人民幣左右,帶動相關產值有可能超過1000億元。故此,車聯網已經成為安防行業的主攻方向,我國也有望發展成為全球車載信息服務業最大的市場。
眾所周知,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車聯網在改善交通、造福民眾方面的意義不言而喻。隨著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80多臺安裝著G-BOS設備的蘇州金龍智慧客車投入服務,車聯網技術已經正式走向公眾的日常生活。在我國大部分的省市和縣區都明確了要發展智慧城市,說明車聯網的發展在政策層面也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相關政府部門更是加大了對車聯網的產業扶持、引導和協調力度,進一步完善了對車聯網的產業規劃,構建總體思路及框架,在重大專項方面通過財政方式引導產業科研規劃方向。其次,據有關部門透露,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制定開放、安全、可信的車聯網協作平臺,積極協調和制定車聯網相關標準體系。這意味著,車聯網作為安防行業的一大應用領域,無論在市場潛力以及政策方面可謂多方利好,必將迎來黃金發展機遇。
車聯網技術的不足之處
車聯網產品滿足了用戶希望用更簡單的方式解決出行的一系列問題的消費需求,未來有望迎來車聯網市場的高速發展期。不過,我們也應客觀看到,目前車聯網產業鏈仍不完善,車聯網價值鏈距離成熟這一標準還很遠。車聯網要在安防行業的應用領域占到更大的比重,仍任重而道遠。
目前我國車聯網應用受用戶歡迎的主要是在車載導航和高速公路電子停車收費方面的功能。這是基于RFID、DSRC等技術的識別系統和車載信息服務系統中的電子地圖、導航定位等服務,已經應用得比較成功。而在其他技術領域,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大多數還在試用階段,遲遲未能推廣應用。
甚至有的用戶擔心車聯網時技術發展在為人們駕駛提供了進一步的安全保障的同時,也可能讓人們增加操控汽車的難度。同時,還有用戶認為,目前的技術還缺乏成熟,車內半導體數量增多會加大電磁干擾,進而增加了安全隱患。此外,目前車聯網的商業模式不清晰、行業標準缺乏以及網絡覆蓋與帶寬等因素,又進一步拖累了車聯網技術發展的腳步。大多數汽車廠商并未用互聯網思維顛覆固有的汽車產業模式,互聯網元素只是汽車的附加功能。目前的車聯網系統大多選擇在Linux或Android系統基礎上重新開發,但是出于安全性等問題考慮,很多企業不愿開放自己的系統,各系統無法兼容,不同系統間無法訪問。
因此,大力研發完善車聯網技術將成為安防企業提升服務品質、進軍車聯網中高端市場及搶占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現在應用Android平臺的車聯網產品與傳統的產品相比優勢有不少,但Android技術的源頭應用只為便攜式數碼類產品,把它嫁接在汽車上,其開發難度、實操體驗及對汽車安全性,仍然面臨一個未知數的考驗。這些企業所研發的車聯網產品種類紛繁,但產品的技術還存在許多可提升的空間。目前的車聯網產品,還有許多功能需要新研發技術的完善和補缺:單點觸控、語音控制、操作強大功能平臺等功能仍然達不到人們的預期。目前國內后市場車機廠家所出貨的基于Android平臺的車載多媒體實際上并不多見,就算寥寥幾家企業的產品也因產品售價不菲,而導致銷量并不多。不少車企為了節約成本,寧愿舍棄車聯網系統,選擇更實用的操作平臺。
技術開發決定車聯網時代的浮沉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車聯網也是如此。為了能搭上車聯網這趟快車,很多安防企業紛紛按自己的客戶要求等設計車載智能系統,但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慮,各企業不愿開放自己的系統。并且不少企業標榜的最新功能卻缺乏實用性,許多企業所謂的車聯網系統僅僅是增加了一種簡陋的服務而已。顯然,目前車聯網的商業模式還沒有到達最佳狀態,車聯網發展也因此受到種種的制約。安防行業的健康發展依賴于產業鏈的成型和企業的協同作戰,而這些都基于產品技術的不足之處能得到改善。在民眾中普及車聯網系統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司機不愿或不敢使用車聯網便是一個客觀體現。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車聯網技術尚未成熟。不過,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二者的結合為我國發展車聯網產業提供了先天優勢條件。現在安防企業需要做的是,基于駕駛安全打造一條開放、可持續發展的車聯網產業鏈。此外,數據的采集、分析、挖掘以及其他的輔助功能是車聯網技術完善的下一個目標,而它的實現需要以大數據技術處理為基礎。當然,網絡的優化升級配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如今,不少企業都意識到了在車聯網系統中存在的技術缺陷,開始努力研發更適合用戶需求的車聯網系統,實現對車輛所有工作情況和靜動態信息的采集、存儲并發送,以求能在車聯網的盛宴中迅速占據高地。目前很多整車廠商都在完善相應的產品系統。除了通用汽車的Onstar、豐田的G-BOOK、日產CARWINGS外,還有一汽集團的D-parter等車聯網系統。這些系統基本上都增加了導航、路況、行車安全監視、車況診斷等功能,它們給車輛的安全、輕松駕駛和維修以及公共車輛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不少企業已紛紛采取行動:在各地成立車聯網聯盟;在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和培養專業人才方面下工夫,很多企業與企業或高校達成合作;聯手移動通信運營商備戰車聯網等等。今后,車聯網的發展將會日新月異,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車聯網產品能將其更好更快地應用到汽車業領域當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車聯網在中國車主中存在一定的認知基礎,根據目前我國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態勢來看,車聯網在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然而,車聯網想要高速發展,還要經歷一段創新之路。如何把車聯網技術盡快完善將成為車聯網產業發展過程中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車聯網時代,汽車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安防技術的創新應用將迅速加快。未來的車聯網系統除了有傳統車體控制裝置,還會有最新的車載電子控制裝置等,這些是實現智能化駕駛功能的關鍵。安防技術的創新將成為車聯網時代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但是安防企業做到自主創新,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聯網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車聯網行業未來必須以更開放的姿態,以更靈活的產品形式,共同來推動車聯網時代的技術變革。(作者: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