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智能交通也在不斷的吸收各種新的技術,特別是以寬帶無線通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智能交通實現“泛在、透明、安全”的交通服務提供了支撐。物聯網應用于智能交通已經是大家見多不怪的話題。老生常談,物聯網技術成為交通的落腳點,短程通信技術的應用將大大有利于智能交通建設。
盤旋在山間的高速公路,前面突然滾落巨石,擋住去路,行駛中的車輛迅速制動,同時向后車發出了預警信息,一場追尾事故得以避免;公交專用道上,一輛公交車正在駛近路口,路側的信息接收裝置立刻將接收到的公交車的位置和速度信息發送給交通信號控制系統,通過計算和協調保證到達路口時是綠燈,公交車順暢前行;兩米的限高架告訴前方正在靠近的貨車:您已超高,請繞行……
“無線通信技術使得車輛可以和車輛‘交談’,車輛可以和路側系統‘交談’,路網的安全和服務水平將達到另一個高度。”近日,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簡稱“部公路院”)牽頭負責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面向公路智能交通系統的無線物聯網總體技術研究”正式啟動,該項目負責人、部公路院總工程師、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告訴記者,該項目將以公路交通領域應用需求為基礎,結合寬帶無線通信技術和發展,確立我國公路無線物聯網發展的總體思路,完成公路無線物聯網應用相關框架設計,提出公路無線物聯網關鍵技術攻關方向,為我國新一代智能交通的發展奠定基礎。
物聯網技術的交通“落腳點”
“為物聯網技術尋找交通領域的行業應用,為智能交通發展尋找技術支撐,最終目的是讓智能交通技術產業化、標準化,提高交通運輸的管理水平。”王笑京簡明扼要地點出了該項目的意義。
據了解,自從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了“感知中國”,近幾年,物聯網的熱度在我國與日劇增,當大多數人還在糾結物聯網的概念時,業內已有有識之士提出,中國要想占領物聯網技術的國際“至高點”,關鍵是讓物聯網技術從概念中走下來,促進其在各行業的具體應用,進而帶動產業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標準。
據王笑京介紹,隨著交通發展,出行者渴望在任意地點、任意時間、任何設備上得到及時的、可信任的交通信息;車輛在高速移動中要實現車與車、車與路側設施的信息交互,來保證駕駛安全,這些將是下一階段智能交通發展的重點。而在實現車車、車路信息交互的同時,不但每個車要有IP,還需給每輛車上的主要部件和有代表性的信息源唯一的IP,這些需求恰恰是下一代互聯網、身份標識和網絡治理結構等需要研究和提供保障的,同時這些也是物聯網在各個行業應用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技術。
王笑京說,寬帶無線通信技術和智能交通技術本身都自成體系,兩者的對接必將碰撞出許多“火花”。寬帶無線通信技術是通用技術,但是在道路交通的具體應用環境中,必須考慮相關道路環境、安全和經濟成本等因素,因此需要在通用技術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同時考慮各種應用場景以及與產業化相關的標準制定,這些都是“面向公路智能交通系統的無線物聯網總體技術研究”需要研究的內容。該項目的目的就是為兩者的結合做好頂層設計,使其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前景直觀。
據了解,該項目是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與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共同支持的課題,是交通運輸行業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整體性規劃研究,也是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切入點,對于無線物聯網技術來說,是落地生根。
專用短程通信技術:不謀而合的選擇
據了解,面向公路智能交通系統的無線物聯網總體技術研究項目的承擔單位,除了部公路院,還有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傳輸研究院、北京郵電大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部公路院能作為牽頭單位承擔該項目,首先得益于交通運輸部的大力支持,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和公路局都發文對部公路院進行了推薦,并表示將積極配合該項目的研究工作。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部公路院在專用短程通信技術(DSRC技術)上有著長期的研究和積累。王笑京指出,“交通運輸部從上世紀末開始立項研究不停車收費(ETC)技術,公路院在充分研究各發達國家ETC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國際電信聯盟(ITU)2000年至2003年對智能交通5.8GHz專用頻段作出的有關決定,研制了以5.8GHz專用短程通信技術為基礎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納入國家標準并在全國推廣。
由于綜合考慮了技術的適用性、先進性和國際性,使得我國ETC技術體制的選擇與國際超高速無線網以及車車和車路通信技術體制不謀而合。”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截至目前已有22個省份開通了ETC,覆蓋高速公路里程約6萬公里,用戶量超過300萬。不停車收費系統在中國高速公路上的推廣應用,實際上已經構筑了DSRC通信平臺,這就為今后寬帶無線網以及車路數據交互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