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說法看似都有道理。那么,在現實中,究竟哪種趨向有著更為明顯和重要的影響?恐怕,這個問題還得靠大數據來回答。
8月25日,基于海量出行數據,城市交通導航公司高德發布了2015年第二季度的最新交通分析報告。在展示“堵城”排名之余,也從數據中透視了專車對交通擁堵的影響。
該報告采用“擁堵延時指數”作為城市擁堵程度的評價指標,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實際旅行時間與自由流狀態下旅行時間的比值。其選取了城市規劃的中心城區或建成區作為城市整體道路網的評價范圍,樣本共計45個城市。
堵城最新排名
報告指出,最擁堵的十個城市依次包括:北京、杭州、廣州、濟南、大連、哈爾濱、深圳、上海、重慶、成都。
最堵的北京,堵到什么程度?其高峰出行是暢通下花費時間的2.1倍,即平均每出行一小時,嚴重堵車近32分鐘。在北京,通勤族早晚高峰,即早7點到9點、晚5點到7點,因交通擁堵多付出的時間成本超過1小時,折合收入近40元,每月多付出近1000元。
其他城市也不遑多讓。杭州高峰出行是暢通下的2倍,廣州該數值為1.99,濟南和大連分別為1.98和1.97。而上海則由上一季的第二名下降到第八名,報告指出,這與限外新政有關。環比上個季度,城市擁堵程度普遍加重,其中廣州擁堵加重幅度最大。
從空間上來看,前五名城市,每出行10公里,有2.5公里是擁堵和嚴重擁堵狀態,駕車速度相當于人的跑步和步行。大量用戶出行集中在少部分道路上。
報告指出,相比去年同期,在監測的45個大中型主要城市中,有40個城市道路交通逐漸惡化,其中北京、廣州、深圳、上海、杭州、太原、成都等一線及二線主要城市擁堵加重明顯。
擁堵趨勢與移動互聯網出行有關?
報告對比了2014年和2015年二季度北京、杭州、廣州、深圳、上海這5個城市的各月擁堵延時指數,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相同季節的不同年份擁堵變化并未保持相同的擁堵態勢,而是相反:2014年4-6月份,各城市的擁堵情況在逐月緩解,6月為季度最暢通月份;2015年的趨勢完全相反,擁堵逐步加重,6月為季度最擁堵月份。
由此可以猜測,造成今年2季度各大城市擁堵逐月加重的原因,來自可以改變整體格局的宏觀因素,而非特定城市的特定事件,如修路、大型活動等。
這些因素可能包括:汽車保有量每月間持續低速增長,2015年異常天氣影響,以及用戶出行結構的轉變,即互聯網專車、快車增加存量車的周轉率,形成增量的出行需求(部分公交用戶轉而選擇專車快車出行)。
進而,報告特地對移動互聯網出行模式對城市道路交通的影響做了一些簡單分析。
從北京、廣州、杭州、深圳四大城市去年與今年第二季度同期擁堵指數對比發現,城市2015年5月后擁堵程度明顯加重。
以北京為例,2015年第二季度與去年同期相比,降雨天數只增加3天,但嚴重擁堵天數卻增加29天,平均擁堵延時指數上升10%,由此可見受天氣影響較小;同時,從2015年5月互聯網快車出現開始,交通擁堵延時指數較去年同期約上升13%,其峰值擁堵程度也頻繁刷新原有2014年最高紀錄。
城市擁堵標簽
不同的城市,其擁堵有何特征?報告對此也進行了一些盤點。
大連被評為“上班最苦逼之城”。因其早晨起得早且擁堵持久。從數據來看,早上7:00是最擁堵時刻,相比大部分城市的8點,早高峰提前了1個小時;上班擁堵峰值從早上7:00到9:00,持續擁堵兩個小時。
“下班回家最艱辛之城”要數廣州。廣州晚高峰的18:00是全國最擁堵時刻。擁堵延時指數高達2.48,比堵城北京還要擁堵12.7%。“平均駕車1小時約移動不到7公里,駕車半小時走不出天河北,僅相當于人跑步的速度。接近癱瘓狀態的晚高峰,榮登下班回家最艱辛之城,堵到不想出門。”
深圳是“夜生活最豐富之城”。根據用戶的夜間出行里程占全天的比重,判斷人們在夜間的活躍度,報告發現,在深圳,每100公里駕車出行,就有22公里發生在晚上。由此深圳成為夜間出行最活躍、最頻繁的城市。可想而知的是,南方城市夜間出行里程占比壓倒性地大勝北方。
報告中,“最暢通的愜意之城”是無錫。這座全天24小時不堵車的城市,私家轎車保有量居江蘇省前三,而最擁堵時刻與廣州晚上8點相當。
夜間擁堵時間最長的道路是位于三里屯酒吧街的北京工人體育場北路,季度累計擁堵162小時,相當于連續擁堵7天7夜。而西二環路為二季度全國擁堵最嚴重的道路,嚴重擁堵時長達702小時,也就是說每天都有將近8小時處于嚴重擁堵。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