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統一出租車電召平臺已經開始運營,公布的幾款打車軟件以及不同的電召方式叫車成功率高不高?使用感受如何?記者日前一一進行了體驗。
"統一的電召平臺啟用,標志著在深圳范圍內對'民間'商業化打車軟件的收編。"一位打車軟件的負責人半開玩笑地說。然而最終還是乘客說了算,雖已接入統一的平臺,但軟件用得順不順手、叫車成功率高不高,依然是用戶投票的最關鍵因素。同時,對于加價2元的電召費,不少司機和乘客都有點為難,大部分司機不知道怎么收,大部分乘客也不想主動交。
召車體驗相比純商業軟件,叫車成功率不高
2013年12月31日傍晚,記者在市交委官方網站首頁醒目位置看到"83168316,深圳市統一出租車電召中心"的電話提示。并有兩個鏈接,點擊"二維碼掃描請按這里",在彈出的頁面中有6個二維碼,包括出租車電召客戶端、交通在手客戶端、好打車客戶端、快的打車客戶端、易達打車客戶端、飛田手機召車客戶端。但都為安卓手機客戶端,蘋果手機無法使用。
隨后,記者用蘋果手機下載了市交委向市民推出的綜合交通信息服務項目之一、"匯聚海陸空鐵全方位交通出行服務信息"的綜合手機應用--"交通在手"。點擊"出租電召按鈕",彈出"在線召車"的頁面,圖像下方的地圖上顯示當前所處位置,以及附近的出租車分布信息。輸入手機號碼、定位當前所處位置,記者填上目的地"世界之窗"后提交,提示"訂單提交成功,請在出發地等待,司機接單后會及時與您聯系"。隨后在召車記錄中顯示,"下午07:38、出發地、目的地"等信息,以及"等待處理"字樣。然而,等到傍晚7時49分,仍然顯示為"等待處理"。到晚上8時多,還是"等待處理",召車失敗。
1月1日,記者又在多個時間節點內進行嘗試,僅在昨天下午3時30分左右成功叫車一次,從發出召車指令到召車成功,間隔約5分鐘。的士司機主動打電話聯系記者,之后將記者順利送達目的地,但依然是按照打表付費,并未加價。
記者后來又嘗試使用幾款純商業化運作的召車軟件,界面、使用方式等皆大同小異,但成功率高出不少。且部分商業化軟件中,還有"語音叫車"功能,只需對著手機說出"我在哪里,要去哪里",就能發送指令,進行叫車。
網上約車首次登錄需注冊,幾經周折注冊不成
網上約車流程是怎樣的?記者進入市交委網站首頁,有個"網頁電召按這里"的按鈕,點擊進入召車界面。首次網上約車需要注冊,填寫姓名、手機號、電子信箱等相關個人信息后,會有一封郵件帶有鏈接的郵件發送到你注冊填寫的郵箱中,需要打開郵箱,點擊該鏈接才能驗證注冊。
但是,記者打開郵箱,等待近半小時,還是沒有收到網站發來驗證郵件。這樣注冊就不成功,但填寫的會員賬號等信息已經被網站記錄,卻無法登錄網上約車界面。記者數次折騰,甚至通過重設密碼來獲取相關驗證郵件,但仍未成功,最后只得放棄。
未納入統一平臺的商用打車軟件是否依然可用?記者又找了幾款打車軟件,分別嘗試能否順利打車,結果發現依然可用,并且打車速度很快,且無需加價。
根據市交委公布的統一的電召號碼,記者昨天撥通了83168316,向接線人員詢問得知,該平臺已面向所有市民提供服務,撥通電話后,乘客需告知接線員自己所處的詳細位置,然后接線員向在乘客周邊一定范圍內的車輛GPS發送相關信息,由的士司機主動聯系乘客。
加價2元眾多的哥不知情,擔心乘客不愿給
"電話召車必須加價2元,費用由司機收取,其中部分歸屬電召平臺收入,以實現平臺本身的維護運營。"市民和的哥怎么看呢?記者隨機走訪多位市民,大部分市民表示有"壟斷"之嫌。不少的哥表示不知此事,只是從媒體渠道聽說過,也不知如何收取,更不知乘客拒付的情況下該怎么處理。
市民張楚告明確表示"不接受",認為這是"變相加價"。不少市民的觀點也基本一致:"出租車電召主要是通過電召平臺的調配作用來減少的士的空載率。既給的士帶來生意,又為市民帶來方便,是雙方的事兒,不應加價。且深圳的士費在全國都算高的,為雙方帶來的便利,由市民單方面承擔,不合理。""關于這筆錢的用途,部分歸電召平臺收入,究竟是多少?"不少市民同樣疑慮。但也有少數幾位市民表示,加價屬于特定渠道和特定對象的服務,收取2元也無不可。
同時,記者采訪了幾位的哥,只有少數人表示從媒體上聽到過加價的說法。安騰出租車公司曾師傅說,"加價對司機來說是好事兒,可以增加司機的收入,但可行性不大。"他疑慮的是,并沒有硬性規定2元錢該怎么收,乘客是否愿意給。
"大部分乘客肯定不愿意掏。他們不給,你也不能非問他們要,若太過較真把乘客惹急了,說不定還會被投訴。在開車前都講明吧,乘客不愿意給你也不能拒載。"這句話,是不少司機的心聲。
記者咨詢幾家出租車公司了解到,目前公司方面也未向司機表示如何收取2元錢加價,或者是收取與不收取的界限問題。
他山之石
北京電召成功率高,加價與否乘客決定
據了解,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電召平臺大都收取過電召服務費,北京為5元,上海為4元。深圳的2元錢并不算高。但在電召服務費用上,各個城市實施起來都打了一定折扣。
12月中旬,記者在北京真正體驗過打車難。每逢早午晚3個高峰期,北京有限的出租車就供不應求,僅靠在街頭招手,成功率相當低,給了電召平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朋友推薦下,記者在出行時使用打車軟件,每每發出指令,一般都會在2分鐘之內接到司機電話,十分方便。
手機軟件上有加價功能,乘客可以選擇加價,也可以選擇不加價。記者分別體驗幾次加價與不加價召車,每次打車結束,提前加價的,司機會額外收取加價費用;沒有加價的,都是按照正常的打表費用加燃油費來收取,并無額外要求加價。的士司機說,可以加價,也可以不加價,司機一般不會強制收取。
在電召軟件的選擇上,北京的朋友表示大都采用時下流行的幾款,用起來方便,成功率也高。然而這塊市場,競爭依然十分激烈。各種商業化運營的民間版打車軟件大都分為兩個版本,一個是乘客客戶端,一個是司機專用客戶端。而無論北京還是深圳,記者都發現眾多出租車司機手機上都安裝了不止一款軟件,在活少的時候同時開啟。
為了提高使用率,各種打車軟件也分別對司機及乘客推出各種優惠,最為直接的就是送話費,官方版本的打車軟件在這方面無法與之抗衡。對于加價一事,一位北京的出租車司機說得比較中肯,"最好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不要搞強制。你想得到更好的服務,就得愿意多掏錢;若不想多掏錢,就得等一會兒。即使強制了,也得把每一分錢的用途公布出來。"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