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窯東,一處智能數字公交站牌根本不顯示車輛到發信息。
公交車苦等不來,恐怕不少市民都曾遭遇過。“下趟車幾點進站?公交發布是否能像地鐵一樣周到?”是很多乘客想知道的答案。目前北京絕大多數公交車站沒有電子站牌,僅有的幾百個電子站牌還存在不通電、信息不準的情況。為此,市人大代表廖曉鐘建議,使用衛星定位和移動通信技術,通過電子車牌疊加電子站牌模式,實時公布公交運行情況和到站信息,提高公交運行效率,方便市民公交出行。
風中苦等公交車半小時
乘客遭遇
目前北京絕大多數公交車站沒有電子站牌,使用的只是普通的平面站牌。家住方莊的孫小姐,因工作原因時常到建國門、朝陽門附近辦事。家門口就有直達公交車,但孫小姐每次寧愿乘地鐵換乘要幾次,也不敢坐公交車。“公交車到站時間太沒譜了,而且經常耽誤事兒。“有一次在寒風中等那趟公交等了將近半小時,等怕了”。她希望將來公交車站牌也能像地鐵里的站牌一樣,作出即時性的提示,公布下一班車進站的時間,給乘客一個較準確的心理預期,以便讓大家作出最佳的出行方案。“尤其在惡劣天氣里,電子站牌尤為重要。”
很多市民都有類似經歷。不少人還記得,今年情人節前夜交通擁堵,個別車站上演了乘客爬車窗擠上公交車的局面。“公交車站最好設立電子顯示牌,提示道路狀況、擁堵地段,在必要的時候能提示乘客換乘其他交通工具,或轉到其他線路乘車。”有人建議。
電子站牌常“發呆”不干活
地點:長安街沿線
智能站牌不通電變黑屏
盡管2006年長安街沿線建成300余個智能數字公交站亭,然而這些站牌并沒有通電,完全在當普通站牌使用。
在西向東方向的“大北窯東”,11路、57路等約20趟線公交車在此設站,四個智能數字公交站亭,每隔十幾米一個,其他則是普通站牌。智能數字公交站亭呈三角筒形,上方有一個攝像頭,其中一面顯示的是公交車早晚發車時間、途經路線等平面信息。這種新型公交信息服務設施,按照介紹,應該能提供實時到站預報、各類綜合信息、盲人語音導乘、線路牌夜間照明、實時信息發布、視頻監控等多種服務。但讓人失望的是,介紹中說明“系統正在建設中……”站牌上方三面屏幕有的能看到“新世界(中國)科技傳媒數字公交電子站亭公眾信息發布系統”幾個紅字,有的根本不亮。
地點:木樨園站
電子屏信息基本不準確
在快速公交1線的木樨園站,站內有兩個電子站牌。其中往大紅門方向的站牌上,顯示BRT快速公交車輛距本站6分鐘。然而過了3分鐘,電子屏上的信息仍沒變。直到公交車進站了,電子屏上仍顯示“距本站6分鐘”。而往永定門方向的電子站牌上,盡管顯示的時間會有倒計時,但實際上這些信息也都不準。
“電子車牌+電子站牌”定位公交車
代表建議
北京市人大代表廖曉鐘表示,北京市采取的治堵措施和一些智能交通系統,有效地改善了本市的道路交通狀況,但目前道路擁堵還是比較嚴重,特別是交通高峰時段。“北京的道路交通治理還有潛力可挖,應該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現代管理手段,目前的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也具備構建和實施新一代智能交通綜合系統。”
廖曉鐘在今年人代會上提出了關于“構建北京市新一代智能交通綜合系統”的建議。她建議,車輛全面推行電子車牌,即電子標簽RFID。電子標簽內可寫入車輛信息、車主信息和管理信息并可延伸寫入電子認證和電子交易信息。將電子標簽置于前車窗位置,通過設在路邊的識讀器讀取信息,通過公眾通信網向管理機構匯聚信息。“主要通過物聯網技術,這樣車到哪兒了,一目了然。目前私家車推廣可能存在難度,最好從公共交通做起。”
她表示,使用衛星定位和移動通信技術,在電子車牌基礎上疊加電子站牌,實時公布公交和地鐵車輛的運行情況和到站信息,可以提高公交運行效率,方便市民公交出行。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