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區告警、霧情傳遞、航路調整……今年10月,長江電子航道圖(2.0版)投入試運行,自此,電子地圖正式替代傳統的紙質航行參考圖。在長江上行駛的船舶,如同安裝了汽車的“GPS導航”一般,系統會實時監測,隨時提醒。
測量誤差可精確到0.1米
近年來,隨著長江水運的飛速發展,傳統的紙質航行參考圖由于更新周期長,航道、航標信息不能及時有效更新,不能完全滿足船舶航行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電子航道圖”應運而生。
該航道圖由“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研發,貫通長江2687.8公里干線航道(宜賓—瀏河口)。起初,航道圖的(1.0)版于2011年底投入使用,但由于(1.0)版只是將傳統的紙質圖變為數字化的電子圖,在運用范圍上有其局限性,因此,今年10月1日,“中心”又研發出(2.0)版。
“不同水深和航寬的測量顯示能夠精確到0.1米”,長江航道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劉懷漢稱,相對于(1.0版),(2.0)版定位精度更高、航道信息內容更豐富、功能更強大。他說,航道圖實時監測,數據隨時更新,不僅能為長江上的行輪提供準確的助航標志、水深數據、地物地貌,還能對追越對駛、駛離不同水深線邊界、穿越航道中心線等情況進行航行告警,由此,設計最佳航線并保證船舶安全航行。
3年后全面建成數字航道
記者了解到,在外觀上,船舶的導航系統跟汽車的“GPS”大同小異,類似于小型的筆記本電腦。目前,該系統已經運用到貨運、觀光等35只船舶上。
據介紹,“電子航道圖”的研發還在繼續,當前,(3.0)版的工作已經啟動,(4.0)版也已經列入研發計劃。屆時,還將增加流速信息、可視距離、航道要素智能感知、航道動態定量預測等功能。
劉懷漢表示,再過3年,數字航道有望全面建成。到2020年,長江干線航道得到系統治理,通航條件明顯改善,全面建成智能航道,在長江航運和全國內河率先實現現代化。
相關介紹:
“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12月,由重慶交通大學和長江航道局聯合建設,它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水運工程研發平臺。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