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實現不停車聯網收費后,在杭寧高速公路父子嶺收費站一輛輛小轎車無需取卡付現,"一卡"不停車順暢從浙江湖州駛入江蘇方向。鈕敏杰攝
編者按:
8月2日,在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福建四省一市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的基礎上,浙江省正式加入該區域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之列,開啟了我國不停車收費服務的新篇章。從2007年設立示范工程開始算起,交通運輸部、各省廳以及相關技術部門都在為此努力,可謂"五年磨一劍"。那么,這件行業信息化發展"大事"背后的技術支持有哪些、實現保障又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四年多來一直為此做技術支持的國家ITS中心。
技術要求是關鍵
一直以來,ETC由于其低碳高效的出行優勢備受行業和社會關注。車輛在ETC收費方式下不需要停車,可以較快速度通過道口并完成繳費,能夠節約大量排隊等候繳費的時間,減少車輛的油耗和尾氣排放。相關專業部門對使用ETC系統和MTC(人工收費)系統車輛在通過收費站前后300米有效區域內產生的單車油耗進行了調查和對比。調查結果顯示,ETC車輛綜合單車油耗比MTC車輛節約50%。
2007年年初,原交通部正式組織開展了長三角ETC示范工程的建設,2007年1月25日,交通部在京召開京津冀和長三角區域高速公路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聯席會議,明確在長三角三省一市和京津冀地區實施ETC聯網示范工程。
"兩個示范工程同時推動建設,最終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那么,當時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技術要求,雖然有了ETC核心產品的國家標準,但是具體實施起來沒有全面、統一、詳細的技術要求還是難以實現區域聯網。"多年來一直從事電子不停車收費(即ETC)相關技術研究的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ITS中心")副主任楊蘊回憶說。
另據國家ITS中心電子收費與數據安全研究室主任劉鴻偉介紹,在多年研究聯網不停車收費技術的基礎上,中心結合中國高速公路建設和運營情況,創新性提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片式電子標簽+雙界面CPU卡"的組合式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ETC)理論,并于2007年正式頒布《電子收費專用短程通信》系列國家標準和《收費公路聯網收費技術要求》。隨后,為確保示范工程建設的技術支撐以及不同地區建設和服務的一致性,國家ITS中心按照示范工程建設的通知有關要求,聯合示范工程各省市進一步規范了ETC工程建設中涉及安全支付、交易流程、設備接口、設備檢測等各個環節的技術要求,形成《高速公路區域聯網不停車收費示范工程暫行技術要求》(共22個技術規范),并于2008年8月發布實施。該系列規范的制定和實施為ETC示范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并為ETC的大范圍工程建設打下基礎。2010年年底,國家ITS中心對《高速公路區域聯網不停車收費示范工程暫行技術要求》進行細化,形成《公路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技術要求》,用以指導全國范圍內的ETC系統建設和運營。
產品檢測是保障
截至目前,全國有24個省份正式開通運營不停車收費和非現金支付系統,覆蓋高速公路里程約6萬公里,達高速公路里程的80%。
"ETC聯網還有一個重要的保障就是要設備、產品質量過關,天線、標簽、卡片、車道系統,哪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劉鴻偉說,國家ITS中心建立起了一套完整針對ETC關鍵設備在物理層參數、協議規程、安全機制以及互操作等方面的檢測方法和檢測平臺,有效解決了多廠商設備之間互通互聯調試中遇到的問題,有力保證了多種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和兼容性。截至目前,已有21家企業的51個型號的ETC設備通過檢測并投入市場,為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工程建設提供了先期保障。
聯網是一個艱辛的技術過程
有了國家標準,有了技術要求,有了產品檢測,并不代表ETC區域聯網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五年來一直參與ETC聯網工作的楊蘊對此深有體會:"聯網也是一個艱辛的技術過程。長三角、京津冀省市聯席會議前前后后舉辦了多次,工程中隨時都會出現一些新問題,這些都要協調解決。"例如在京津冀區域聯網示范工程執行過程中,由于北京市ETC系統建設開通比較早,其在運行的系統與其他省份在細節上存在一些差異,為了實現京津冀區域聯網并考慮到北京市ETC系統的平穩升級過渡,京、津、冀三方和ITS中心多次召開技術協調會,制定兼容方案和工程測試方案,并進行了大量現場測試和工程測試服務工作。
此外,ITS中心作為交通運輸部密鑰管理承擔單位,建立了全國統一的聯網電子收費密鑰管理與安全認證中心系統,實現了各種密鑰卡、傳輸卡、數字證書(KEY)及各種母卡的發放和管理,同時,建立了道路運輸證和公共交通IC卡密鑰體系,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服務。中心還在聯網電子收費密鑰管理與安全認證中心系統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建設完成交通運輸行業密鑰管理與安全認證中心系統,擬為全行業公路水路信息化系統建設提供信息安全基礎保障。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