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與122聯動、確定讓行原則、救護車上裝探頭、33條道路優先保暢通、不及時讓行處罰以及設立反光提示牌。25日下午5時,青島市交警支隊正式出臺了六項措施,給120急救車開辟綠色通道。
措施
120與122信息共享
青島市交警支隊設施處處長解維亮說,120接到救治急重傷員的報警后,用對講機或電話同時通知122交警指揮中心,并確定最佳行車路線。120急救中心將所有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駕駛員的電話號碼報交警指揮中心備案,駕駛員在道路上遇到堵車或其他交通意外情況可以隨時報告122交警指揮中心。
交警指揮中心將在接警后核實駕駛員和車輛信息,并迅速組織警力指揮疏導交通。同時,交警部門還將通過青島交警新浪官方微博和青島廣播電臺交通頻道發布路況信息,社會車輛駕駛員可根據路況信息及時發現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或調整行駛路線,避免駛入急救路線影響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通行。
●解讀
交警必要時隨120車出行
解維亮說,目前,市民求助除了撥打120以外,有時也會撥打110、122,公安部門已經與急救部門嘗試聯動,信息已經初步共享,已經有了初步的應急聯動預案。下一步,兩部門還將密切協作,必要時,交警可以隨120車出行,護送車輛快速通行。
措施
車輛讓行有原則
解維亮說,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和需要避讓的社會車輛均應以“確保安全”為前提,同時,交警部門確定了基本通行原則和避讓原則。
正在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在道路通行時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在設有公交車專用道的城市道路上通行時,優先選擇公交車專用道通行;在未設有公交車專用道的城市道路上通行時,優先選擇最右側車道通行;在膠寧高架路等城市快速路通行時,優先選擇騎壓兩排車道中間的分道線通行。
社會車輛應按照以下原則避讓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在設有公交車專用道的城市道路上通行時,靠近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的原公交車專用道內通行的車輛,應選擇就近路口右轉或向最右側減速慢行、停車讓行;在未設有公交車專用道的城市道路上通行時,靠近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的正前方車輛應選擇就近路口右轉,或視情向左和最右側減速慢行、停車讓行;靠近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的左側和左前方車輛應向左側減速慢行、停車讓行,以備救護車前方車輛向左避讓;在膠寧高架路等城市快速路通行時,靠近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前方兩排車道的車輛應分別向最左右兩側靠邊減速慢行、停車讓行,其他相鄰車道車輛應主動減速慢行;路口遇紅燈時,已進入路口的其他方向來車應主動避讓,未進入路口的其他方向來車不得進入路口,同向停車等候信號的車輛(即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正前方車輛)應右轉或向左讓行。
●解讀
聽到急救警笛要及時避讓
“我們提倡急救車靠右行駛,就是要求廣大司機養成一個聽到急救警笛響起,立即靠左行駛或者停車的習慣。”解維亮說,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急救車輛快速通行,交警部門出臺了其他車輛讓行原則,其他車輛在讓行時要確保安全。現在很多馬路的右側車道往往被一些車輛占據,成為了停車場,這怎么辦呢?。對此,解維亮說,除了救護車要及時避讓外,消防車以及出警的警車,其他社會車輛也要及時避讓,下一步交警部門將及時清理馬路上右側亂停車等行為。
措施
救護車加裝探頭
據介紹,下一步,青島市將在現有的急救車上安裝視頻探頭,這樣做有3大好處:監控救護車的行駛路線、及時獲得正常避讓車輛的有關數據、不避讓車輛也會被及時取證。
解維亮說,現在市區共有院前救護車100多輛。因為現在很多社會車輛司機為特殊車輛讓道的意識和能力不足、部分地區道路擁堵導致救護車行駛速度緩慢的情況確實存在,在救護車上安裝探頭,可以從技術層面上及時掌握有關道路信息。現在,青島市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推進此事。與此同時,交警部門設置在路口的探頭,也會對不避讓救護車的社會車輛予以抓拍。
●解讀
為讓行闖紅燈交警不會處罰
要是其他車輛為了避讓急救車闖紅燈被抓拍怎么辦?對此,解維亮回答說,社會車輛司機避讓救護車被抓拍后,一定要記住救護車的車牌號、時間、地點,交警會通過救護車上的視頻資料、路口監控來審核。要是沒有路口監控的話,也會通過救護車的GPS信息來調查,查證司機反映的是否正確。
社會車輛因為避讓救護車闖紅燈、壓實線等而被抓拍的,交警部門復核確認后,會及時撤銷有關違法記錄。不過,要是有社會車輛司機趁機惡意申報撤銷違法記錄的,交警部門要予以追責,還將對違法司機予以曝光。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