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車激增引起的“停車難”,而停車難往往是造成擁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該問題上,國內許多城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北京市圍繞迎接奧運會,研究制定了在次干路、支路、小區周邊165條道路增設路內停車位的施劃方案,先后在居民小區、醫院、學校(幼兒園)周邊增劃車位6261個。
上海市對路內和路外停車場實行分級收費,對停車場(庫)實行兼顧餐飲、旅館、辦公和其他服務業務的多元經營,采用機械式停車、電腦控制等先進設備和技術加強停車自動化管理,并通過開展“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新建路內臨時停車場和大型公共停車泊位3~3.2萬個。杭州市專門成立了破解“停車難”問題協調小組,于2008年7月起施行了“停車新政”,堅持“利民便民、四管齊下(規劃、建設、管理、素質)、疏堵結合、路權兼顧、投資多元、民主民生”的原則,通過停車泊位應劃盡劃,大力推進停車產業化,在高架橋和立交橋下建設社會公共停車場,單位、小區車位向社會開放,實施不同地段、不同時段的差別收費政策以及開辦公共自行車服務業務等系統配套措施,累計實現新增停車泊位2.4萬個。
臺灣地區實行購車自備停車位與賣車者提供停車位相結合,以保障停車泊位供需平衡。香港特別行政區每3至4年對停車需求研究一次,調整相關政策。鼓勵民營化參與停車設施的建設與經營,對私人興建的停車設施按物業進行管理,對政府興建并由私人公司承包的,采用“商業原則”經營。政府的立體停車庫和路內停車收費咪表采用招標承包方式,政府從經營者轉變為對承包者的監控者,保留對收費價格、利潤率調節的控制權。
在國外,美國在新城區規劃建設中充分考慮了停車問題,預留出足夠的停車泊位,在城市改造中有計劃的增設停車場,逐步解決老城區居民的停車難問題。同時對夜間路內停車實行免費政策。新加坡近年來把建設智能化、立體停車樓作為解決中心城區停車難問題的有效途徑,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建設智能化、立體停車樓。
日本十分重視鼓勵引導私營停車場建設,對營業性停車減免稅收,并將現代電子技術運用到停車管理中,對停車進行路徑引導,以方便駕駛人尋找車位,充分利用現有停車泊位。
日本的交通設施十分發達。以國鐵、新干線、城市輕軌、地鐵、公共交通、長途客運、出租車、私人交通工作等多種方式搭建了多元化的交通平臺,形成了大容量、高速度運輸系統。日本公共交通發達,堪稱典范。一是通達程度高。日本新干線貫穿日本東京、大阪與福岡三大都市經濟圈,串連日本東西部,搭乘人次已突破41億,不僅是交通重要干線,也是經濟大動脈。東京都40公里范圍內有高速鐵路13條,地鐵10條,高速公路9條,短距離輕軌2條,加上公共汽車,公共交通形成網絡,通達每個街區,每日負擔2804.5萬人次的客運量。
日本道路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高,ITS(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產業化為交通管理和服務的技術和產品的開發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過廣泛應用的計算機、信息、網絡、通訊技術建立了完善的交通管理和服務系統。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都安裝了交通監控設備,交通信息采集、傳輸、處理、發布全部自動化,交通信號的配時也全部自動化。
同時,日本良好的國民素質和守法意識,形成了良好的通行秩序。日本道路交通法律完備,交通管理類的各類法律法規達數十種之多,所規定的條款、內容極其詳盡,并且根據社會經濟發展不斷修改。法律對無照駕駛、超速行駛、闖紅燈、酒后開車、違法停車等行為的處罰相當嚴厲。國民交通法律意識強,依法行車走路,尊重他人,形成和維護了良好的交通秩序,主要表現在:一是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各行其道,自覺遵守交通標志標線,并非沒有違法行為,但是很少。特別是遇有交通擁堵時,所有車輛都依次排隊順序通行,見不到越線行駛的。
日本交通給人的整體印象是基礎設施完善、交通結構合理、管理科學高效,交通秩序良好,交通安全暢通。這些經驗為濟南解決交通擁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發。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