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支付寶上綁定了車牌號,進出停車場直接自動掃碼支付,不用排隊付款,連手機都不用掏出來,感覺很方便。”日前車主孫先生報料稱,在廣州一家停車場體驗了一把“無感支付”。
對于這種新鮮玩法,記者親身體驗后發現,雖然支付寶方面宣稱已在廣州100多個停車場實現“無感支付”,但其中部分試點停車場自助繳費過程并不是很順暢,仍需掃碼支付。對此,有專業人士坦言,在實現“無感支付”這一過程中,支付寶只是扮演一個流量入口的角色,最終的效果取決于服務提供商對停車場進行的智能化管理和升級。
新鮮:停車費實現無感支付
告別人工取卡,人工支付,甚至告別手機掃碼支付環節?廣州停車場何時變得這么“潮”。此前,支付寶聯手多家科技公司,在廣州100多個停車場推廣“智慧停車”無感支付。用戶出停車場的時候,不需要停車,不需要掏現金,甚至也不需要掏手機,攝像頭在識別車牌后,會自動從車主的支付寶里扣取停車費,整個過程用戶實現“無感支付”。首批參與無感支付的停車場包括廣州保利中環廣場、廣州友誼商城(環市東店)、廣州高德置地廣場(春、夏、秋、冬)等停車場。
“四季天地廣場、佛山嶺南天地停車場已經實現了無感支付,每天都有十幾單是通過該方式在支付。”廣州卡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盤小龍告訴記者。
螞蟻金服支付寶板塊經理玉愛指出,在不排隊的情況下,單車車輛通行速度均在10秒左右,使用“無感支付”的單車車輛通行速度比較平均,都維持在3秒左右。而在排隊情況下,使用“無感支付”后,多車通行速度最快可將提高80%,停車場內的擁堵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舒緩。
體驗:多次嘗試僅成功一次
所謂的無感支付,到底是什么樣?真的可以實現后臺自動扣款嗎?
記者了解到,停車收費“無感支付”的實現,其實就是把車牌和支付寶進行綁定,然后通過智能設備的圖像識別技術辨認車牌,從而完成扣款。記者通過支付寶綁定了車牌號后,在廣州體驗了多個停車場,發現現實并未如想象中那般美好。
在廣州保利中環廣場,車牌進出有自動識別功能,支付寶也同步收到消息提示:“您尾號為***的愛車已進入**停車場”,但記者在出場時,出口設備識別到車牌之后提示“未繳費”,最終仍是通過支付寶手動操作付款。
在天河區某露天停車場,車輛在出場時則需車主出示支付寶二維碼,停車場工作人員手動掃碼支付。而在廣州高德置地冬廣場停車場,則更為原始,出入仍需取卡,繳費也需要先到負三負四層繳費窗口排隊人工繳費,甚至不具備掃碼支付的能力。
在多次體驗“無感支付”失敗后,在四季天地廣場某露天停車場,記者終于感受到“無感支付”的便捷——直接出場,支付寶完成扣款。
業內:技術關仍有待打通
“支付寶的無感支付,不是支付寶具有這個功能,而是停車場管理方跟支付寶有合作。”立方控股廣州分公司總經理蔡贛表示,如果所在停車場無感支付效果不好,應該是廠家設備的問題。
“支付寶只是提供一個平臺流量入口,打通與停車場之間聯系的是合作服務商。”盤小龍表示,由類似互助停車、停簡單這樣的停車場管理公司來提供服務,為停車場進行智能化的管理和升級,最終實現支付寶、微信等支付功能。
記者了解到,目前,廣州不少停車場管理公司均有“無感支付”的能力。在共享停車、互助停車等平臺,綁定車牌號碼,在其合作停車場內預約出入,也可以實現后臺自助扣費。廣州悅停科技創始人馮志東表示,共享停車已經具有條件實現無感支付,用戶通過共享停車微信或者APP預約車位,無需掃碼即可無感進出。
對于“無感支付”暫未普及的原因,有技術人士告訴記者,“這需要停車場管理公司有一定的技術實力,同時能夠說服停車場物業方進行相關升級改造。”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不同停車場由不同的公司在管理,支付寶要想整合所有資源,并非易事。
停車場智能升級已成趨勢
“節假日,停車場排隊找位需要十分鐘,出口繳費排隊再多等十幾分鐘,還常常因為繳費問題發生堵車。”車主阿杉吐槽說,這種情況在人流密集的商超尤為突出。
“開車10分鐘,停車半小時。”隨著城市汽車保有量暴增,停車難問題日漸突出,停車難、搶車位的戲碼頻頻上演。而另一方面,停車場進出場放閘、車位搜尋、車位統計、收費等管理依賴人工,導致停車管理效率低下,車位資源錯位浪費嚴重,也進一步加劇了停車難。
記者了解到,為破解停車難、支付難等一系列問題,打破停車場信息閉塞車位無法共享的難題,智慧停車成為停車場升級改造的方向。
“通過‘互聯網+停車’構建停車服務平臺,提升停車場經營效率,整合閑置車位資源,為車主、業主、物業公司實現多方共贏。”馮志東表示,目前“Airparking共享停車”實施包括3秒訂位、智能推位和信用支付等通過共享經濟模式,提升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降低管理成本,緩解城市停車難問題。
“無現金支付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減輕了出錯的比例。”越秀某停車場負責人表示,支付寶、微信支付之后,確實給該停車場收費員減輕了很大的工作壓力,目前微信支付的繳費比例已經上升到37.5%。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