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緩解車位供給嚴重不足問題,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積極性,加快推進停車設施建設。專家認為,破解城市停車難的關鍵,不僅是政府如何規劃如何推動,更重要的還有建設資金從哪兒來,如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停車難為何成“通病”
全國停車位缺口超5000萬個
在北京市的不少居民小區,這樣的情景很普遍:小區里的綠地空地路側都被小汽車“覆蓋”了,小區外的馬路兩側、人行道、綠地,也見縫插針地停著各種車。車主們時常為爭搶一個車位發生口角。
如同北京,“停車難”已成了中國許多城市的“通病”。近日,記者在北京、上海、武漢、海口、合肥等地采訪了解到,由于車位緊張,在城市道路及社區內,占用盲道、人行道、消防通道等違章停車的現象愈演愈烈。蘇州、石家莊等城市都曾發生過消防車輛無法進入社區,導致火情蔓延的嚴重情況。
據公安部交管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1.54億輛,其中,私家車高達1.05億輛;全國有35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百萬輛,北京、成都、深圳、天津、上海、蘇州、重慶、廣州、杭州、鄭州10個城市已超200萬輛。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同時顯示,目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平均比例約為1比0.8,中小城市約為1比0.5,而發達國家約為1比1.3。保守估計,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5000萬個。其中,到2014年底,北京市停車位缺口達250萬個;深圳、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的停車位缺口均超過150萬個。停車難還在向三四線城市蔓延,海口市停車位的缺口也高達45萬個。
停車設施建設卡在哪兒
規劃政出多門缺乏統籌效果
為從源頭入手破解停車難題,近年來,北京、天津、廣州、長沙、鄭州等多地都出臺了停車設施建設專項規劃。
北京市已經編制了公共停車場、駐車換乘(P+R)停車場等專項規劃和配建指標體系,一些區縣“以獎代補”對優惠或無償開放內部停車資源的單位予以獎勵;《鄭州市中心城區停車場專項規劃(2010年-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公共停車場庫將建設480處,約16萬個停車泊位;《長沙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修編(2010-2020)》提出,形成配建停車場為主體、社會公共停車場為補充、路側停車為輔助的區域差異化停車供應體系。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