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剛剛發布的成都2014年“為民辦實事”十大民生工程中,明確了年內將啟動建設P+R換乘停車場1個。成都市建委相關人士表示,“P+R”停車場就是要通過低廉的停車費和便捷的換乘,將部分私家車交通吸引到公共交通中來。
文字材料:賴芳杰殷航制圖:楊仕成
家在龍泉驛(微博),每天如何趕在早上8點半前,到20公里外春熙路附近的單位順利打卡?30歲的王先生覺得,開車穿城并不是最優的選擇。
從去年開始,王先生發現離家最近的地鐵2號線成都行政學院站,建起了露天停車場,停一天車花費不到10元。他開始嘗試把車從家開到5公里外的地鐵站停好,再坐地鐵前往市中心的單位。
“以前開車上下班,油費、停車費一年大約要花15681元。現在選擇‘私車+地鐵’的方式,一年花費5773元,竟然可以省下9908元。”一年過去了,王先生核算家庭賬本,發現用于上班通勤的支出,有了非常顯著的變化。
開車抵達公交、地鐵接駁處,再選擇公共交通進入中心城區。王先生的出行方式并非個例,越來越多的成都市民選擇了這樣低碳又經濟的出行方式。而在剛剛發布的成都2014年“為民辦實事”十大民生工程中,明確了年內將啟動建設P+R換乘停車場1個。目前,除已經確定的成都地鐵(微博)2號線行政學院站點位外,地鐵4號線二期西部新城站和地鐵3號線二期天回鎮站也已確定將建設P+R換乘停車場,泊位總計超過千個。
成都市建委相關人士表示,“P+R”停車場就是要通過低廉的停車費和便捷的換乘,將部分私家車交通吸引到公共交通中來。
市民算賬
開車一月跑1000公里“P+R”只跑220公里
“以前開車上下班,油費還不是最心疼的,光是算算每天的停車費,就覺得肉在痛。有回加班停了個通宵,交了78元停車費,覺得心都碎了。”30歲的王先生從事房地產業,家住龍泉驛(微博),每天單邊車程20公里。按照每月22個工作日,他開車上下班要跑880公里。加之堵車和繞行,此數字可估算為1000公里。他只有精打細算,來控制出行成本。
成都地鐵(微博)2號線開通后,王先生開始采用“開車+地鐵”的組合模式上下班,每天開車從地鐵站往返家的路程為10公里,每月220公里。每天早上7點10分,他將自己的福特福克斯車開出小區,在不堵車的情況下,10分鐘能到達地鐵行政學院站。因出發較早,王先生總能“搶”到地鐵站的配套車位,不用擔心愛車無處停放。
“停好車到坐上地鐵,大概花費15分鐘。”王先生告訴記者,只要坐上地鐵,不到40分鐘,就能進入位于春熙路附近的辦公室,“很多人認為我上班麻煩,其實一點也不”。他透露自己曾做過試驗,上班高峰期開車進城,遠沒有坐地鐵速度快,“坐地鐵挺方便的,不僅便宜還不堵車”。
除了出行方便快捷,費用也是王先生考慮的重點。“市中心停車困難,而且很貴。”他說,如果開車上班,每月僅油費和停車費將超過1500元。相比之下,乘地鐵出行成本大大降低。
記者探訪
地鐵站旁的停車場
工作日早上9點前就停滿了
15日下午,記者來到2號線成都行政學院站,看到地鐵站旁邊有4個停車場,都停滿了車。其中泊位200個左右的洪柳便民停車場,是洪柳社區為緩解市民停車難建設的暫時地鐵配套停車場。該社區主任劉德全介紹說,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P+R停車場”,因為“P+R停車場”是需要用同一張交通卡完成停車費和地鐵費用的結算。但目前市民采用的把車停在地鐵站,再坐地鐵的模式,在出行效果上,類似于“P+R停車場”鼓勵的公交出行方式。
“早上6點開門,晚上11點關門。一般8點左右,車就停滿了。大部分人要傍晚6點才會來取車。”洪柳便民停車場的曾師傅介紹,來這里停車的,一般都是龍泉驛(微博)方向的市民,將車開到此處再轉坐地鐵。在露天停車場停一天大概花6元,上班日幾乎全部停滿,車位難求。室內停車場2元起價,每小時加價5毛,10元封頂。
在地鐵2號線的犀浦站,同樣也有配套停車場,可停放近300輛車。停車場的周女士介紹,市民停車完畢,步行至車站換乘快鐵或地鐵非常方便,不用10分鐘便能坐上列車。這里停車2元錢起價可停4小時,之后每小時5毛錢,停一個白天也就幾塊錢。平時工作日,9點前就停滿了。
他山之石
北京
截至2013年10月底,北京市37個軌道交通站點周邊設有P+R停車場,共有7513個停車位。這些車位中一半以上屬于永久性P+R停車場,收費標準為每天2元,每個車位每天享受財政補貼7元。
上海
上海目前共有7個P+R停車場,未來還將建設30多個。在P+R停車場停車,每日每車次可享受5-10元優惠。
美國
為了發展公共交通,減輕城市環境污染,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開始發展P+R停車場。在美國大部分地區的P+R停車場,司機可以享受停車免費、公交換乘正常收費的優惠。
專家解讀建P+R停車場是趨勢本意是提倡環保出行
P+R是國外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應用廣泛。早在20世紀30年代,國外就有人對它展開了研究。英國對P+R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并于1973年在牛津建成第一個P+R設施,至今仍在使用。如今P+R設施在歐美、日本、新加坡等國一些大城市被廣泛應用。在國外一些大城市的地鐵、公交車始發站,都建有大型的P+R停車場,一般可容納幾十至上百輛汽車停放,城郊人員入城,可將汽車停放在這種停車場。有些停車場邊,還建有大型的超市和購物中心,既方便人們換乘公共交通工具和購買生活必需品,也起到了緩解城區道路交通壓力的作用。
在成都,建立P+R停車場是一大趨勢。成都市建委公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規劃P+R停車場3個,均位于主城區外的地鐵站附近。“成都行政學院站,一期泊位500個,是全市首個啟動建設的P+R停車場。”他透露,除此以外,地鐵4號線二期西部新城站和地鐵3號線二期天回鎮站P+R換乘停車場項目也已確定,泊位數和成都行政學院站差不多,目前正處于設計等前期準備工作階段。
該負責人同時表示,記者探訪的兩個停車場,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P+R模式,但有P+R的效果。“P+R一定是無縫換乘。”他解釋說,未來停車場建設完畢后,市民開車到停車場,需刷卡才能存車。停車完畢可無縫換乘地鐵公交,下班再回來取車,最后刷卡付款,“整個過程,一點也不耽誤時間,非常方便”。
提倡環保出行,是P+R停車場出現的本意。他告訴記者,成都機動車保有量逐年攀升,“這種出行方式較為環保,它不僅可緩解交通壓力、節省個人時間,還能減少大氣污染。”
P+R
即ParkandRide,停車換乘的意思。P+R停車場其實就是換乘停車場——早上開車停進P+R停車場,然后換乘地鐵抵達工作單位,下班后再坐地鐵到達停車場,開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