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汽車的增長速度與停車位的增長速度不成比例,兩者的矛盾顯得愈發突出,隨之伴隨而來的找車位難、停車難已經成為有車一族最大頭疼的問題。且在停車場內因為找車位而產生了不同程度車輛盲流,特別是在會展中心、交通樞紐、醫院等大型公建項目的停車場內,車輛盲流的程度更高,產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而大型公建項目作為公共服務設施的一部分,其停車場使用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對于經常承接國際性大型活動的公建項目(例如會展中心、體育中心等)來說,停車的便捷性甚至直接影響到國家形象。
針對大型公建項目停車場存在因為找車位難以及找車過程中產生車輛盲流的問題,停車引導系統已經成為各種大型公建項目停車場設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是因為停車引導系統能為駕駛者提供從大區域到小區域的優化停車路徑,引導駕駛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空車位,減少停車內車輛盲流。筆者將以南寧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設計功能最全、建設標準最高的現代化體育設施廣西體育中心為例,進行詳細的分析。
以廣西體育中心為例
廣西體育中心工程位于五象新區核心區五象大道南側,與青秀山風景區一江之隔。工程包括體育場(6萬個座位)、體育館(10000個座位)、游泳跳水館(3000個座位)、現代化的網球中心(3000個座位)和地下停車場車位1500個。廣西體育中心項目是集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集會展覽、健康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標志性建筑綜合體。主體育場按照能承辦全國性運動會主體育場館、區域性國際運動會和部份國際、國內重大單項賽事的標準規劃設計。
其中,廣西體育中心的地下停車場有地下兩層,車位數共計1500個,通過前期對大型公建項目停車場運行情況的調查發現,像廣西體育中心這樣的大型體育設施具有承接公共體育賽事規模大,舉辦賽事頻率高,觀眾人數多的特點,同時伴隨著停車場內過往車流量大,進出停車場的車輛比較集中,駕駛者找車位難、停車難的現象比較嚴重。
停車引導系統設計原則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前期為廣西體育中心地下停車場設計停車引導系統的時候,綜合考慮停車場交通流標識系統的設計,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總結出以下幾點設計原則:
1、停車引導系統引導邏輯必須由分層到分區域,從大區域到小區域的引導方式進行設計;
2、停車引導系統從采集到發布響應時間不超過8秒;
3、為保證1500個車位的停車場空車位信息發布的實時性,停車引導系統的數據傳輸必須采用多通道的通信方式;
4、停車引導系統引導邏輯設計必須結合停車場交通流標識系統,盡量避免引導與標識之間的沖突;若有沖突,必須優先考慮停車引導系統;
5、停車引導系統引導信息屏安裝位置必須在防護閘門的前端,避免被遮擋;其安裝高度不得低于停車場限高;
6、停車引導系統在施工布線設計時可以與停車場其他弱電系統共用線槽,節省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成本;
7、強弱電線管必須分開設計,各自布線管;
停車引導系統設計方案
針對廣西體育中心地下停車場停車引導系統設計方案具體如下:
在每個車位上方安裝一個超聲波探測器,考慮到線槽還可以作為其他弱電設備的公共線槽使用,最終確定選用100mm*100mm的線槽對超聲波車輛探測器進行固定;
在每個車位正前方安裝一個車位指示燈,采用KBG線管和86底盒固定;
根據停車場車位分布情況,配置管理器數量,每臺管理器負載64個超聲波探測器,下行分兩路設計通信線路,實現對停車場1500個車位實時數據進行分區域同步傳輸,保證停車場空車位數量的實時性;
根據停車場交通流標識系統設計的車流向配置引導信息屏的安裝位置,避免引導方向與交通流向發生沖突,影響停車場內行車秩序;
整個項目配置一臺數據集中器,對整個停車場空車位數據進行統籌管理,下行通信線路設計分6路,保證數據通信實時性;
整個系統設計一個數據中心,用戶可在監控機房實時查看停車場使用情況,包括實時的空車位數量、停車場車位使用率,車位使用周轉率等;
停車引導系統的使用效果
廣西體育中心地下停車場停車引導系統在竣工后不久,便迎來了廣西一年一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廣西體育中心被確定為這兩大活動的舉辦地點,同時廣西體育中心地下停車場也迎來了自建成以來最大的車流量。此次兩個大型文藝活動同時舉辦,客流量大是對停車場停車引導系統最好的考驗?;顒訌拈_始到結束,停車場內行車通暢。據統計,從駕駛者停車到數據發布平均用時不超過6秒,達到最初系統設計要求。
結語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機動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停車位需求越來越大,停車場車位數越來越多,采用停車引導系統是大勢所趨,尤其是用以公共事業服務的大型公建項目,停車場停車的便利性直接影響社會大眾的評價,甚至是外國友人對中國的印象。隨著智能化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與停車場的智能化系統升級,停車引導系統必然成為綜合建筑停車場的首選,也必然成為高級停車場必備的智能管理工具。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