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長,停車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廣東省深圳市近期提交的《深圳市機動車道路停車管理辦法(送審稿)》,引起市民的廣泛關注。
該辦法提出,道路停車泊位或將使用“咪表”等設施,收費標準高于同區域路外停車收費標準。對于超時停放的,超時部分按照計費標準的3倍予以處罰。有市民表示,將來可能連車都停不起了。
咪表一詞源于香港,即電子計時表,可分為電子泊車咪表和憑票泊車咪表。所謂“咪表”停車管理,就是采取國際通行的“咪表”計時刷卡收費的方式,提示車主在占用道路停放車輛時,應有時間觀念和繳費意識,以減少機動車對道路的占用時間和空間,提高道路的通行功能。
深圳市政協委員李建華,深圳市政協委員劉輝認為,重啟咪表停車的思路值得肯定,但如何規范咪表收費,一系列細節考量著政府的管理水平。
咪表高收費評價不樂觀
據統計,過去3年來,深圳市政府規劃了16800個停車位,今后3至5年內還會規劃4萬個停車位。記者從辦法征求意見稿中獲悉,該辦法目的是緩解深圳停車難和交通擁堵矛盾。
“咪表停車重新開放的出發點應該是便民,如果僅僅著眼于高收費,將來處理不好會產生很大爭議。”李建華認為,如果都以高于周邊商業停車場收費標準定價,那么咪表停車收取的費用將非常驚人。以一個停車位1天收費100元計,一年收入就有20多億元。從表面看是這筆收費是進了財政的口袋,但實際上是加重了市民的人居成本。從改善投資環境和人居環境看,這并不是好事。
李建華表示,如果咪表停車采取高收費政策,有可能造成居民停不起車、不敢停車,如果這樣則有可能導致已經規劃的路邊停車位大量空置,既不能解決停車問題,還占用道路資源并加重交通擁堵。因此,咪表停車采取收費高于周邊停車場的做法,前景不樂觀。
劉輝也認為,咪表只是為緩解交通擁堵而采取的臨時補充措施,不能替代正規規劃的停車場,因此咪表停車收費不應該高于路面停車場。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律助理謝蘭軍則認為,重啟咪表停車原則是好的,給動態交通提供了多樣的選擇性。但在具體執行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充分體現出美觀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委托收費曾引起巨大爭議
“咪表停車在有效利用道路資源、治理亂停車上可以起到明顯作用,早已成為國外普遍停車付費方式。深圳的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200萬輛,當前深圳登記在冊的停車位約為70萬個,3輛汽車搶1個車位。因此,深圳重啟咪表停車的思路值得肯定。要恢復咪表停車,首先就會碰到如何處理好歷史欠賬的問題。”劉輝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過去咪表收費由原深圳市財政局委托高戍達公司進行收取和管理,由此引發了社會資源竟為企業牟利的巨大爭議。“高戍達”模式存在的嚴重問題就是企業濫用執法權以及收支體系不透明,引得民怨四起。
2007年10月1日,深圳市發布了暫停咪表停車收費的公告。由于取消咪表停車項目過于匆忙,很多辦理了預充值卡的市民沒來得及退回卡內的余額。
此次辦法規定,咪表停車實施后所收繳的費用,將作為交通專項資金用于發展公共交通、消除交通安全隱患、治理交通擁堵。
劉輝認為,“歷史欠賬”必須向市民算清楚。比如過去所有收費的去向,要進行審計,并向公眾公布;卡內余額如何處理,是退費還是轉入新卡使用,需要有關部門拿出方案。當這些都處理了才能重啟咪表停車。
對于咪表停車所得的費用,李建華認為,咪表停車收多少,應該廣泛聽證,而不應該由幾個專家決定或由行政部門決定。同時,資金使用方面,用到什么地方都應該是透明的,應列入每年市政府向人大進行的財政預決算說明,還應定期在網上向廣大市民公布,讓市民能夠清楚了解。
如何合理配置公共資源
“香港只有1.8萬個咪表位,固定停車位高達52萬個,咪表在香港只是臨時性、補充性的停車措施。鬧市區與郊區收費不一樣,白天收費夜間免費等。”兩位委員都認為,香港的咪表停車管理經驗值得深圳學習。
劉輝說,香港的規劃要求物業必須有匹配的停車場建設,不僅要建私人停車場,還要建公共停車場。由于這個管理思路,香港的停車場是綽綽有余的。夜間停車有52萬個位,需求量是43.9萬,白天停車場有25萬個位,需求量才15.7萬。香港雖然有58.8萬輛車在路上跑,但是停車位供大于求。向停車場要車位,這是香港給我們提供的可借鑒經驗。
“咪表只是香港繁華路段的臨時應急措施,停車15分鐘收取2元港幣,半小時必須刷一次卡。這樣不僅能讓有需要的人能夠方便地臨時停車,也避免了長期霸占車位的行為。深圳有關部門制訂收費方案時可以參考一下香港的做法。”對于完善咪表停車的管理細節,劉輝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從咪表停車管理看,香港的做法讓公共資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也讓市民在這樣的資源配置運作中感到方便,得到實惠,值得深圳好好學習。”李建華說。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