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交都市創建工作的不斷深入,公交電子站牌作為智能公交建設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在國內眾多智能公交設備中,異軍突起。那么,公交電子站牌的發展情況如何,未來如何發展?面對這些疑問,上海雀普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可奇談了自己的觀點。
新式站牌為公交服務提質
問:公交電子站牌,此前有很多城市都建造使用過,然而應用推廣的效果卻不是很好,您認為是哪些方面出現了問題?
答:在公交電子站牌剛進入市場的探索階段,其推廣確實在供電、用戶體驗及準確度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電子站牌的供電問題。當時為了節約成本,大多數公交電子站牌采用了蓄電池供電的方法,通過把預埋箱埋在地下或直接把蓄電池塞到電子站牌殼體。這種蓄電池供電有一定好處,成本很低,建設很快。當然缺點也很突出,蓄電池壽命一般只有一年,如果后期維護工作跟不上,公交電子站牌只能廢棄。
同樣,原來的設備技術落后導致產品滿意度不高。例如杭州市之前的公交電子站牌,由于建造時技術并不發達,群眾普遍反映有液晶屏亮度不夠、公交信息不準確等問題。以往的公交電子站牌建造者和維護者通常并不是同一家企業,二者之間的交接工作出現斷層,既導致了居民出行的不便,又造成了資源浪費。
最后,電子站牌和公交調度系統的對接還不成熟。有些地方公交調度系統僅僅只是實現了定位功能,距離真正的“調度”還有一定距離。相應的,這些公交調度系統提供的數據也有不全、不準的現象,導致電子站牌的信息不精準,甚至無法運行,僅有一副空架子。
問:新一代的公交電子站牌重新贏得了用戶和公眾的認可,其在技術和服務上主要有哪些新的特點?
答:公交電子站牌不能僅僅提供候車信息,應當提供解決問題的一整套方案。想要贏得用戶和公眾的認可,我認為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做好外觀設計。群眾和用戶最先接觸到的是產品的外觀形態,這也對我們的產品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說,產品要與本地的文化、地域特點相結合,設計出符合當地民情、烘托當地文化的產品,才能更好地服務當地群眾。
其次是做好功能設計。相比以前,我們的通信技術發達了,相應的功能設計也要更加大膽、實用一些。比如現在的高亮度液晶屏,可以實現分屏天氣顯示、臨時發布交通信息、滾筒式廣告等等。以雀普為例,現在我們開始嘗試在液晶屏上顯示二維碼,用戶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后即可以與后臺的調度系統互動,可以得知更多的公交信息、政府公告、旅游線路等等。這些都是在完善功能的基礎上為服務提質。
最后,還要保持公交電子站牌在城市中運營的連貫性,避免“朝令夕改”的情況存在。公交電子站牌建設使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當放遠眼光,把它放到城市的長期發展規劃中。
精細服務順勢而發
問:從您的觀察來看,當前國內的公交電子站牌市場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格局?
答:從這幾年的市場表現來看,電子站牌和智能公交一起,在國內正呈現出一個井噴狀態。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國內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公交調度系統,再花很少的資金就能拓展公交電子站牌的服務;另一方面,一些電子站牌的建成城市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其他城市也紛效仿。
從地域上看,東部沿海城市相比內地要走得更快一些。像江蘇、浙江等省份各大城市的智能公交建設已經非常完備。甚至有些縣級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電子站牌這一個層面,眼光已經瞄向了智能公交的整個領域。
公交電子站牌行業的主要企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如上海雀普、上海文廣這類專業做公交智能化產品的企業;另外一類則是如青島海信、北大方正這類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前者側重于公交產品的設計實施,后者側重于提供整體的交通解決方案。
就當前公交電子站牌運營的主要商業模式而言,主要有很典型的三類,一是政府完全投資,二是政府出資建設、公交公司維護,三是完全市場化運營。
問:按照當前政策和市場的發展態勢,您如何看待公交電子站牌未來的市場發展趨勢?
答:現在的整體態勢是:政府重視,百姓喜愛,發展前景十分良好。就像IC卡信息系統一樣,未來幾年,城市公交電子站牌必將出現在我國各大中城市的街頭。
電子站牌的長期發展,我認為,還會體現在三個方面的進步。第一是功能更完善,互動更頻繁。公交電子站牌可以為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比如最近興起的觸摸屏電子站牌,既便于管理者發布廣告、公告、導乘信息等,也可以使乘客參與查詢、點播等互動,發揮了最大導乘功能,也能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
第二是數據更準確,服務更精準。上海雀普目前正在探索利用RFID等新的通訊技術,以電子站牌為基準對公交車進行定位,與原有的GPS定位系統做互補,最終的結果更加精準。
第三是投資空間會更廣。公交站臺通常位于城市的繁華地段,周邊的商場、超市等商業環境十分良好,電子站牌自身具有良好的廣告載體優勢,前后的液晶顯示屏甚至燈箱都可以用來做為資源,音畫并茂的新媒體能帶給觀眾更豐富的感受。
國內絕大多數城市都在控制廣告牌的數量,公交電子站牌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新資源,同時為自身提供了非常好的商業模式。(王濤)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