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杭州市民關注的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3-2019年),在報送國務院批準同意后,國家發改委于6月20日正式予以批復。6月26日,杭州市發改委介紹了具體情況:本次批復的近期建設規劃共包括四條線路,項目總投資約698.91億元,預計在2019年底前全部建成。軌道交通作為城市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傾力我國平安城市建設,那么軌道交通安防監控應用現狀如何?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軌道交通視頻監控現狀
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在過去十年內已經全面從一線城市往二線城市普及,不僅北上廣深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了1500公里,所有的東部省會城市都已建成了地鐵,更有幾十個東部地級市和西部省會城市規劃和在建城市軌道線路,預計到2020年,將新建成70余條軌道線路,屆時全國的軌道交通總線路超過100條,運營里程超過10000公里。
城市軌道交通中的視頻監控系統是運營和治安的重要保障系統,近年來呈現出新的特點。
系統呈現高清數字化的趨勢。從國內第一條地鐵運營至今,視頻監控技術走過了三個發展周期:從模擬聯網,發展到基于DVR的數字聯網,以及今日的全數字聯網。很多城市的軌道交通更是直接就從數字高清起步,數字化的優勢體現在整體的系統高干擾性、聯網便利性、接口的開放性,高清的優勢則體現在更多的細節和信息為可視化管理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更重要的是,IP攝像機和網絡存儲設備的價格下降之快,也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業主的顧慮;
視頻監控系統按業務分為運營和治安兩個主要垂直系統,也就是CCTV要滿足地鐵運營的需要和公安對于地鐵車站、地鐵車廂的治安環境的保障需要。對于這種業務的垂直劃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做法,主要是統一建設、分開使用的建設模式和分別建設、資源共享兩種模式;
視頻監控和軌道交通綜合管理系統的融合。和早期模擬系統不同的是,基于數字網絡技術的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和其他計算機軟件業務平臺基于通訊協議做數據的交換和業務的整合,因此,在某些城市的軌道交通系統中,CCTV的系統是作為綜合監控系統(ISCS)的一個組成模塊而存在的,CCTV向ISCS的其他系統如SCADA、環控、屏蔽門、消防、安防等提供基礎的視頻資源,而不設立獨立的監控終端。可以預計的是,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各個業務系統對于視頻的使用會更加普遍,這種系統級的融合會更加常見。
城市軌道交通的CCTV系統將納入到社會面的監控體系中。目前,視頻監控技術不僅成為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一個基本需求,城市軌道體系也是城市的生命線,因此,軌道交通一定會成為城市視頻監控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技術問題:軌道交通的CCTV體系,將來是否能夠適應納入社會監控體系的要求?
城市軌道交通的體系建設要求。從第一代城軌運營至今,技術體系在不斷演化,管理體制也在發生很大的變革,現在,城市級的軌道運營中心、交通管理中心、應急指揮中心要求把不同的軌道線路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理,這就要求不同的軌道線路不管建設年限如何,要考慮對整體系統的融合性,而不至于造成一線一制,煙囪式地進行系統整合。
未來:自動化與清晰度成主要發展方向
未來軌道交通發展安全防范技術發展將朝向的兩個維度:自動化、智能化。如果項目按照標準來實施,無論視頻集成還是告警集成,倘若沒有實現自動化,那么只能是低層次的消耗人力。因此若要集成,首先要確保自動化實現。
另外,基于公共安全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轉變視頻監控建設的理念,不要過多地將目標投向每秒25幀,而要更加關注每幅畫面的清晰度。
在模擬時代與模轉數階段,比較多強調就是畫面流暢,如需達到25幀/s,碼流2兆才沒有馬賽克、拖影。視頻監控邁入數字化后,帶來的最主要的變革便是清晰度的顯著提升。人們關注的焦點將是圖像的畫質,以作為后端智能分析基礎。因而一定要把清晰度放在一位。而從取證角度而言,所需要的畫面,包括人臉、行為都需要畫質高清。沒有管理體制優化跟進,所有設備、系統將成為一道“擺設”。
目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由最初的一個城市發展為20多個城市同時建設,引發出對統一建設標準的需求;由一個城市的一條線發展成網絡的多條線,引發網絡化帶來的規劃、客流預測、綜合經濟評價和樞紐換乘等技術問題;由單一的傳統輪軌模式發展成多種制式并存,目前已在建和準備實施的制式已達6種,包括大運量地鐵、中運量輕軌、跨座式單軌、城際快速鐵路、磁懸浮和直線電機系統等,引發出對新型交通方式的成套技術研究需求。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