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機動車數量迅速增長,交通擁堵日益加劇。無論是兩會代表委員還是普通市民,對如何緩解交通擁堵都非常關注。為此,昨日記者采訪了市政協委員、市規劃局局長王亞軍及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馬清,他們就我市編制的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修編、停車場專項規劃等多項交通規劃進行了詳細闡述。
加快軌道交通建設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重中之重。"國務院近日發出指導意見,要求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車輛的保有水平和公共汽(電)車平均運營時速,大城市要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全覆蓋,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60%左右,目前我市僅為35%左右,差距還比較大。"王亞軍說。
為此我市將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首先是軌道交通,全市規劃形成軌道交通線19條線路,全長814.5公里。其中市域構建以"一環四線"為基本形態框架的軌道交通快線網絡,由9條線路組成,全長460.8公里。中心城區構建三城三網、網間互聯的軌道交通網絡,由10條線路組成,全長353.7公里。2020年規劃建設M1、M2、M3、M4一期、M6一期、M7一期、M8、R1一期、R2、R3共10條軌道線路,約420.6公里。屆時將大大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高居民出行的方便性和快捷性。
其次是常規公交。將加強公交網絡建設。增加常規公交的功能與層次,形成以公交快線、骨干公交為骨架,一般公交線路、地鐵接駁線和微型公交為基礎,出租車為補充的"骨架鮮明,層次清晰,銜接流暢,四通八達,引導有效"的地面常規公交系統。加大公交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確保公共交通的路權優先,增強公交專用道的建設和管理;確保公交場站用地,老城區結合地塊功能和軌道站點建設集約化用地建立集停車、換乘于一體的公交樞紐,新城區超前預留公交用地,真正實現新城區公交引導城市發展的交通模式。
實現職住的相對平衡
"一個合理的城市職住平衡結構,應是在城市功能分區的空間效率與城市交通成本和環境成本等之間尋求平衡。"王亞軍委員說,在這方面,香港是最好的典范,香港的人口居住和就業崗位在軌道交通沿線高度集中,形成了一個以軌道交通站點為核心的職住平衡區域,因此盡管香港的道路不是很寬,人口也密集,但交通看上去卻井井有條。
未來青島市域將形成"一軸、三帶"為框架的組團式、多中心、海灣型城市群格局。針對這種多中心城區的發展格局,應通過調整土地利用布局,協調土地利用和交通發展。優化工作崗位,均衡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實現每個組團內部至少有一個公共服務中心,組團內部就業崗位和居住相對平衡,使大多數人在組團內工作和居住,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職住平衡'。"王亞軍說,職住適當分離是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等發展的必然規律,但嚴重分離則導致居民平均通勤距離和通勤時間過度加長,早晚高峰期,人們集中進出市中心上下班,造成交通擁堵的"潮汐"現象。為此,應盡量避免出現市級公共服務設施、商務辦公樓宇大量聚集一個組團,而居住則集中在另一個組團的現象,實現職住的相對平衡,這樣可大大減少由職住分離帶來的跨組團式交通"潮汐"現象,繼而減少擁堵的出現。
強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設
"針對目前小汽車呈現的數量高增長、使用高頻率、分布高聚集、擁有和使用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的矛盾現象,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和控制小汽車的合理擁有和使用,這叫做交通需求管理。"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馬清說,為此應強化公共服務區域停車管理,提高停車收費標準,實現差別化停車管理,調控停車需求,提高公交服務水平,引導小汽車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出行方式轉變。
加快"以人為本"的交通信息化建設。構建一體化的智能交通管理信息平臺,為各系統間的信息交換和共享提供平臺和接口,使之形成一個協同運作的大系統,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性建設,全面提升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構建包含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運輸方式的多模式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統籌各種道路交通資源,并提出大面積的區域交通整體疏導方案,統籌各種道路交通資源,實現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及與城市交通系統相協調、聯動。
多措并舉增加停車泊位
交通出行,不僅僅包括出行方式,尤其是在小汽車高速增長的背景下,除了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外,如何停車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客觀上來講,我們的停車場建設是有歷史欠賬的。退回到十幾二十年前,那時從中央到省里,在新建項目前都沒有機動車停車方面配建標準要求,2000年以后,隨著機動車逐步進入家庭,青島市制定了停車場配建的技術要求,并逐步提高了配建標準,目前居住類建筑基本要達到1:1以上的比例,一戶一個車位。"馬清說。
目前我市已編制完成了停車場專項規劃,按照建設項目配建停車場為主,公共停車場建設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原則,有效增加停車泊位總量。城市新區(主要包括北部新城、東岸城區及西岸城區新建區域)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停車泊位配建標準。老城區及停車熱點區域通過建設獨立公共停車場、改造地塊捆綁建設停車場、利用現有地面停車場改建機械式立體停車場增加泊位供應,緩解停車難。規劃結合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在重要樞紐點、地鐵換乘站規劃了14處公共停車場,規劃停車泊位9500個,可以提供停車換乘。通過對停車資源的深度挖掘,2020年規劃范圍內路外停車泊位數量增加到189.4萬個,其中配建停車位由41.8萬個增加到180.3萬個,公共停車位由0.8萬個增加到9.1萬個,實現停車供需的基本平衡。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