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國內外生物識別技術已逐漸成熟,各種基于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軟硬件產品以及行業應用的解決方案頻出,并在金融、電信信息安全、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國內的應用領域還主要集中在指紋識別、人臉識別、公共安全等幾個子領域,未來需要進一步向其他領域延伸擴展。
樓宇對講中的生物識別
樓宇對講行業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無論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還是健康城市,樓宇對講終端是除了電視、電腦、手機之外興起的作為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各家依托自己的行業優勢,將各種能力集成到終端,而文達通公司在生物識別領域已經有將近10多年的積累。所以依托生物識別技術的強大優勢,文達通提出了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樓宇對講,代替了密碼、卡等傳統技術,充分保證了社區住戶的安全;同時,亂貼小廣告人員再也不能隨便進入小區和樓道,為小區的安靜、舒適提供了有效保障,保證了高檔別墅區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目前,由于技術的原材料、研發能力等要求較高的原因,這款基于手掌靜脈技術的樓宇對講產品主要針對高端市場,比如高端別墅、連鎖機構、連鎖咖啡廳、連鎖酒店和連鎖高檔會所等。但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產品可過渡到中端市場,從而使其普及開來。同時,為配合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發展,文達通也將把產品推廣到各個小區。
視頻監控中的人臉分析將普及
正是出于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和信息安全的需求,生物識別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個人信息識別、安防等領域。視頻監控將會融合生物識別技術與行為監測技術,將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生物識別監控與行為檢測市場,并擁有數十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民用安防系統中,大多采用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近兩年,隨著國內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項目的深入發展,城市監控的高清化進一步得到普及,攝像機特別是高清攝像機數量激增,使得人臉識別在數據的采集上阻礙大大減小;甚至部分地區已逐步將人臉識別列為使用過程中的強制標準。
而當視頻監控帶有生物識別和行為檢測后,將會為視頻監控、生物識別和IT系統制造商、安防系統集成商和企業帶來新一輪的營業增長。這個新市場(包括系統銷售、升級和原件保修)在2016年將會有32億美元的市場蛋糕,復合增長率達到33%。
3D指紋門禁系統受追捧
指紋門禁近年來也得到較大范圍的發展,不僅運用在傳統的金融、小區等單位,并逐漸在向校園、工廠等更多非傳統單位蔓延。從用戶需求來看,指紋門禁系統有著不錯的前景。不同生產廠家之間展開新一輪較量。指紋門禁的發展體現了指紋識別技術的成熟。在安全性日益成為用戶首要考慮因素之時,傳統的光學指紋識別技術有可能無法滿足用戶對門禁系統安全的要求。光學識別技術以手指表皮為掃描對象,在手指異常或面對人造指紋時,很難有準確可靠的識別反應。一些全新的指紋識別技術及產品應運而生,開始嶄露頭角。
因此,3D門禁指紋門禁應時而生。3D門禁指紋儀最大的優勢是用戶指紋無法被復制,外人無法利用人造指紋冒充用戶身份使用門禁系統,以確保系統安全性。對注重門禁安全及隱私的用戶來說,或許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醫療系統中先進的生物識別技術
在英國,一位科學家已經在實驗新的生物識別技術。通過指紋掃描檢測到是否有出現活躍的毛細血孔,通過濾波技術自動判定。這種技術有助于指紋掃描確立是由活體識別還是假指紋代替。這樣一來,可以判定嫌疑人是否作假或嫁禍于人的可能。另外,活體指紋生物識別數據卡可以存儲個人完整的醫療信息。該數據卡與標準的卡片大小相同,但內部可存儲千兆字節的醫療信息,如病人CT、MRI圖像可存儲在內。如果出現卡片召回時,業主只需要提供一個指紋信息,將原數據自動拷貝到新卡里,數據仍然有效。這種先進的生物識別技術對于目前生活應用似乎還太過遙遠,但是也許未來的某一天,當這種生物識別技術普及時,那時候指紋信息將是你最寶貴的資源。
地鐵安保系統可自動鎖定嫌疑人
河南省會鄭州地鐵1號線即將開通,為確保地鐵站點、運行等各方面的安全,省會警方提前介入,成立了地鐵派出所,治安、刑偵、交警等警種也圍繞地鐵安保出臺多項舉措,力保地鐵安全。其中,地鐵進站口的上方設置了多組高清攝像頭。“這些攝像頭可不是一般的攝像頭,是人像識別系統。”民警向黃保衛一行介紹,在地鐵一號線內安裝有400個這樣的高清攝像頭,每天對出入站點全程監控,自動捕捉過往人員臉部特征。“如果遇到被通緝嫌疑人員,人像識別系統會自動識別并報警,執勤安保人員將第一時間對其進行控制。”
在一個電腦屏幕前,民警介紹說,人像識別系統就在這里控制,所有進出站人員的臉部特征,這里都掌握,真正地實現了“探頭站崗、鼠標巡邏”。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