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開始,廣州市民可以通過廣州交通信息網、手機客戶端軟件“行訊通”等途徑,查詢廣州市中心城區以及中心五區的道路交通擁堵指數。這是廣州市首次公布擁堵指數,也是繼北京之后第二個公布的城市。
擁堵,已成為部分大城市不能承受之重。上下班高峰期長長的車龍,已成為每天定時上演的壯觀劇目。擁堵對個人生活及城市發展的負面效益無須贅言。治堵,已成為當前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面對的棘手問題。在這個大背景下,此次推出的交通擁堵指數,通過數字化模式,讓民眾“察言觀色”(不同顏色提醒擁堵狀況)知路況信息,從而優化出行路線,不得不說是一項民心工程。
通過20000輛出租車及4000輛公路客運車輛回傳的GPS數據得出的交通擁堵指數,完善了廣州的交通信息系統,提高城市交通信息化水平,不僅與智慧城市遙相呼應,而且對于輔助政府決策、服務廣大群眾都良有裨益。且不論成效怎樣,解困堵城,提速廣州,每份努力都值得尊重,每跨出一步都值得期待。
大數據時代,通過數字量化分析,能掌握最大程度貼近事實,有效避免盲目臆想與感性決策,對癥下藥,少走彎路。回到擁堵問題,數字化能否為優化交通鋪路,還須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做好后續功課,以擁堵指數收集為契機,為城市交通徹底把脈。首先,筆者建議該系統成熟后,不妨將采集數據的車輛擴大,讓政府用車、部分有意愿的市民用車加入,讓擁堵數據庫更豐富更精確,便于數據與實際的“無縫對接”。畢竟相比于廣州龐大而復雜的交通系統,目前20000輛出租車及4000輛公路客運車還是杯水車薪。作為GPS數據提供源,車輛分布越多、數量越廣,對民眾出行及政府決策越有借鑒意義。
其次,在大數據收集的基礎上,對擁堵點的分布、擁堵時段的特點、公共交通設施及運行情況等深層原因進行量化分析、求解。通過經濟、行政等手段改善和塑造更合理的出行方式結構。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可謂跨出了歷史性一步,但如果數字化后,緩堵建議依舊是“避開高峰、減少出行”,所謂的數字化難免淪為數字游。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