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在百度上找一些寫作的靈感和相關的數據資料,筆者我更關注百度熱詞,被廣大網友關注度極高的事件都能從熱詞里出現;截止到筆者發稿前,上周百度熱詞似乎就沒有離開過"延安特大車禍"。關于這次事故的過程并不想贅述,而是對于此次事故需要我們警醒的應該有必要拿桌面上談談了。
近日,新聞上公布了此特大交通事故車載監控,表明初步調查結果顯示,這起兩車追尾事故是一起兩車駕駛員違法導致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在事故調查期間,車載監控系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無論是GPS跟蹤定位還是車載監控圖片,讓有關部門在調查方向上做到有數可依。
車載監控如何更智能取消“紅眼”并非根本
關于車載監控,其實我們并不陌生。監控系統仿佛就是有這種魔力,可以用它的"眼睛"激勵人世間百態生活;相信很多都還沒有忘記最美司機吳師傅,同樣也是車載監控記錄了他人生的最后76秒,這也是車載監控賦予我們的生活正能量。
從此次事故來看車載監控,似乎總有些功能并非盡善盡美。就之前所說的客車司機的疲勞駕駛問題,針對這種是否車載監控能予以報警和提示呢?就針對此問題,筆者也聯系了安防廠家,做了深一步的了解。
問題一:如何讓車載監控更清晰?
其實針對這個問題安防廠商也絞盡了腦汁。在實現車載監控智能的前提下要了解車載監控產品的自身特性。結合了IT領域中H.264音視頻壓縮技術、GPS全球定位技術、3G無線通訊技術、USB通信技術、高級車載電源管理技術、GIS地理信息技術,從而實現的24小時實時監控的功能。簡單地說車載監控的幾大技術為:視頻監控、GPS定位、3G通訊。或許我們可以從這方面著手解決車載監控智能化的問題。
在視頻監控領域中,如果要實現智能監控首先圖像高清是前提。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車載監控又能否實現高清化呢?圖像的高清取決于很多方面,H.264音視頻壓縮標準奠定了基礎,但是前端的監控攝像機、后端的存儲空間、以及傳輸又能否做到全線高清,似乎這就犯了難。
據筆者采訪了解到,目前車載監控攝像機大多采用模擬半球攝像機,成像質量較好的可能在500線左右,而經過一系列的編解碼后,經由DVR呈現的畫質在D1效果,相比較數字監控錄像機而言,模擬監控成像確實有待提升。由于整套系統要長期處于顛簸的狀態中,因此對于防震效果也要精準,而在顛簸之中圖像傳輸的穩定確實遇到了不小的難題。
很多人不解,既然是車載無線監控那么你所說的"無線"又在哪里呢?其實車載監控的無線部分取決于前端向指揮中心傳輸的過程;此時就是3G無線通信技術發揮本領的時機了。
問題二:如何讓車載監控更智能?
顯然,從上面的分析了來看,車載監控的圖像成像也最好不過D1標清效果了,如果通過前端監控來判定做智能判定的話,似乎這清晰度還有待提高。那么除了清晰度外,車載監控難道就無法智能了么?司機瞌睡了怎么辦?
筆者采訪了知名安防廠商的市場部負責人,據他介紹,目前車載監控尚無法做到和平安城市等常規的智能監控預警,目前防瞌睡預警判定只能通過前端設備采集到的畫面傳回到指揮中心,而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通過畫面來人工判定司機是否有瞌睡的嫌疑。當筆者了解車載監控是如此工作的時候,不禁也有點…不知所措。
關于這樣的遠程車載監控防瞌睡,似乎又讓筆者想到了前幾年監控系統中人工看管的情況。監控指揮中心坐滿了人,每個人負責盯著幾塊又小又不清楚的屏幕,發現異常情況用對講機通知附近的民警進行處理。這樣來看,車載監控盯梢的方式也很傳統嘛。
通過筆者的采訪了解,我們也知道了,在車載監控方面,防司機瞌睡的方式還是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完全依靠人工監管的方式也很難做到零差錯。據了解,目前全國多地區已經取消了"紅眼"客車,針對長途客運汽車的休息實現似乎也由原來的4小時縮減到了2小時。筆者也希望所有乘車的旅客對于途中休息表示理解,畢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車載監控出路在哪?
關于車載監控的未來,筆者很難給大家一個明確的目標。但是從目前市場應用來看,越來越偏向民用級的車載監控產品獲得廣泛好評。簡單地說,很多汽車配件廠商推出的行車記錄儀其實和車載監控十分相似,將車載監控設計得更加人性化、親民化,工作原理完全相同。
對于車載監控的技術而言,有安防廠家指出,為了有效的防止長運車輛超載、超速及駕駛員疲勞駕駛等安全隱患的發生,在車輛端應可實現上下車人數統計,車速自動監控,司機疲勞度分析等智能分析功能,并可通過告警提醒車上司乘人員及上報到監控指揮中心。目前人數統計和車速控制可以實現,但恰恰最關鍵的防疲勞駕駛還不能完全科技化。不知道給每個司機裝一個防瞌睡的電子狗是否好用呢。
同屬于視頻監控,車載監控市場也并非什么省油的燈。雖話不中聽但是從市場產品來看水貨現象也十分明顯,更為夸張的是,也許是基于成熟的監控技術,臺版"水貨"的成像質量更好。
車載監控,對于他是陌生還是熟悉也要因人而異。產品的確存在客觀的技術缺陷也要明確。目前針對大貨車或大客車防疲勞駕駛似乎沒更很科學的解決方法,而取締紅眼客車成了當下有關部門必須立刻要解決的事情。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