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是深圳海關聯合香港海關和香港貨品編碼協會在皇崗海關開展的“深港海關跨境供應鏈可視化項目實車測試”,車輛被施上“電子封條”后,貨物的實時動態信息和監管情況動態顯示平臺上,口岸驗放只需3分鐘。
臺灣啟運、香港中轉、皇崗海關申報進口,一次報關,全程物流信息動態監控。3月26日14時32分,一輛裝載A4紙的20英尺貨柜車到達皇崗海關物流監管場,到14時35分37秒,就順利實現了在皇崗海關的口岸驗放,全部驗放僅用時3分鐘。這是深圳海關聯合香港海關和香港貨品編碼協會在皇崗海關開展的“深港海關跨境供應鏈可視化項目實車測試”,這個項目成功后,將提高5.46%的海關通關效率。
這次“試驗”的模擬流程,是臺灣地區的貨物,從香港轉口,再由陸路進入內地口岸。從貨物出發地開始,這輛車就被施上了“電子封條”,電腦系統將貨物和車輛的有關物流資料、商業資料、價格資料等都傳到一個巨大的物流資訊平臺上。貨物從生產商的工廠到目的地的倉庫,整個運輸途中,其進入、離開各港口、關口的相關時間和資料等數據都會在這個平臺上動態顯示。海關關員只要登錄該平臺,就可以全程跟蹤貨物的實時動態信息和監管情況。
海關人員表示,以往在跨境通關監控中,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還存在著一些電腦無法監控到的“盲區”,必須通過人工方式,辦理一些必要的手續,方可進行下一步運作。而該項目由于建立在兩岸三地海關、企業及相關部門物流數據及信息資訊的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并全程使用電子關鎖、電子封條等科技設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這些“盲區”,大大節省了貨物在運輸途中的時間成本,提高跨境貨物的通關效率。
有關數據顯示,這條跨境供應鏈成熟后,預計將提高5.46%的海關通關效率。項目實施后,將大大推動兩岸三地(內地、香港、臺灣)等亞太地區供應鏈的連接,給內地及香港、臺灣的進出口業務帶來更大便利,同時有助于深港兩地外貿企業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由于美國遭受恐怖攻擊(911)事件以及CSI(Con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規范的提出,對于貨柜運輸的安全性更為要求嚴格,因此促進RFID導入應用更為蓬勃。目前因應這個國際趨勢,封條的設計已經從傳統機械式封條演進至電子封條(e-Seal),電子封條簡單分成被動式(Passive)及主動式(Active)兩類,本文將針對目前國際采行的標準進行探討。 <BR>
電子封條
物品在運送時,為防止被盜取以及偷視,因此“封條”因應而生。傳統封條鎖,也就是俗稱的機械式封條,在貨柜運送前加裝機械式封條,不管供應鏈中不同的角色經手以及多個地點的停留,貨柜卸貨時,都可立即性的判別貨柜的完整性,承運方即可辦理交運手續完成業務。 多年來傳統機械式封條貴為市場主流,而“電子封條”的構想則源自于在機械式封條的設計里增加RFID的標簽,兩者合而為一即成為所謂的e-Seal(電子封條)。
一般而言,e-Seal整合了機械鎖以及兼具定位性能和無線警報RFID裝置。現今國際上所使用的電子封條結合機械式封條與RFID標簽而成,用于貨柜運輸時,得以記錄供應鏈點與點間的貨柜開啟資訊,查驗是否為非法破壞或是被竄改資訊。假設貨柜運送的起點至目的地,其e-Seal原封不動則代表運送途中貨柜安全抵達。因此,貨柜能夠被監控、定位、確認狀況,甚至可以進行分析全球供應鏈中的運輸狀況。這些資料透過RFID的網路進行搜集、儲存并分享。另外,e-Seal也有助于供應鏈中驗證程序自動化發展的趨勢,其中在綠色通道清關時,e-Seal即發揮其效用,簡化檢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