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車位,也有人稱為立體車庫,能在有限空間里將車層層疊放,對停車難無疑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然而,在很多小區、單位想著要安裝機械車位的同時,也有已裝好的機械車位閑置著,更有一些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看起來很美的機械車位,為什么會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境地?
機械車位有的要裝有的要拆
前天,李先生開車去蘇州市區山塘街玩,到停車場停車時,空車位所剩無幾,靠墻的一排機械車位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說,這排車位很破舊,明顯有多年沒用了,出于好奇他問了停車場管理員,才知道這排車位可能要被拆除了。他很意外:“很多地方想裝都難,這里卻要拆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天下午,記者在廣濟路山塘街景區入口旁的停車場看到,場內絕大部分是地面車位,南邊靠墻安裝了一排機械車位,有十余組,每組一上一下共2個車位。這排機械車位已經斷電,控制箱等銹跡斑斑,只有下面一層停著車。
“我來這里三年了,沒見這排車位運轉過。”停車場一名管理員推測,這可能與維護費用高、收支不平衡有關系,“原來是說過了年就要拆除的”。
“有人要安裝,但要拆的也不少。”黃先生經營著一家工控設備回收企業,他發現近年來拆除機械車位的訂單在增加。“要拆機械車位的,停車場、酒店、小區都有,有的是過了使用年限,有的是因為驗收不過關,有的是維護費用承擔不起,又怕放久了出安全問題,只能拆了。”黃先生說。
小區上千機械車位為何閑置
記者走訪發現,在一些地方,機械車位挺受歡迎的。在姑蘇區平河路一處小區,記者看到地下車庫里靠墻安裝了兩大排機械車位。每個車位均已被出租,都掛著對應的車牌號,由一名管理員負責控制。
(圖片來源于網絡)
然而,在另一個小區,記者卻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情況。這是工業園區和順路一處小區,記者看到,小區的人行道板甚至過道上都三三兩兩停著車。在該小區的地下車庫,安裝著大量機械車位,但液晶屏顯示其狀態為“停止”;有的機械車位并沒有通電;有的機械車位被亂停的車卡著,根本無法運行。
“這些車位一直閑著,只用下面一層,上面那層沒有用起來。”該小區業主王先生說。
施工圖紙顯示,該小區的機械車位有上千個。這么多機械車位閑置著,為什么?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說,機械車位是開發商提供的,向業主收取的費用,大部分要交給開發商,物業只收取小部分管理費用,而機械車位需要花錢定期維護。有業主認為,這么多機械車位處于“停止”狀態,與保養費用高有很大關系。
機械車位閑置背后有“委屈”
在一家車庫安裝公司負責工程及售后的工作人員王先生介紹,機械車位能否正常運轉,取決于收支情況。比如位于人民路的一處停車場,好的時候機械車位每年能盈利一兩百萬元,用得越多賺得越多。但對很多“小區物業公司來說,機械車位在收支上要做到平衡很難,真要到萬不得已了才會用。”
王先生給記者算了筆賬:以他們公司為例,機械車位安裝好后,2年之內公司提供免費維護保養;2年后保養要收費,一個車位“小保養”的費用在每月30元~50元,而更換零部件的“大保養”,一個車位每月需60元~100元;再加上配套的照明、風機、消防設施等均需成本,還有管理員的人力成本也是一大筆開支。
王先生說,有些開發商在售房時已將機械車位贈送給了業主,若后期得不到開發商的補貼,物業僅靠每月收取數十元的管理費,很難維持機械車位的正常運轉。由此,有的小區為了節省物業費用,會將閑置不用的機械車位向安全主管部門“報停”。
產權人不能“只管生不管養”
既然用不起,部分小區為何還要安裝機械車位?王先生告訴記者,如今安裝機械車位的主要是企事業單位和小區。企事業單位安裝機械車位,應該不存在后期的費用問題。而小區安裝機械車位,除了為了滿足停車需要外,更多的是開發商為達到車位配比規劃要求而做出的選擇。
比如一個2000戶的小區,車位配比要達到1:0.8的話,通常需要建兩層地下車庫,“多挖一層地下車庫的成本之高可想而知,而用機械車位代替,則能節省很多費用,對開發商來說是很劃算的”。目前,他們公司在蘇州建成的小區機械車位已接近3萬個,“蘇州小區的機械車位保有量特別大,遠不止這個數,而且還在增加”。
王先生說,要想讓機械車位正常運轉起來,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除非開發商有補貼,或者物業公司很大,要做口碑,才能長期維持下去”。
“所以機械車位雖然受歡迎,但也面臨著多方面的制約。希望通過各方關注,讓機械車位能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王先生說。
(圖片來源于網絡)
評論:立體車庫,別被后期管理卡住了“脖子”(評論員金根)
這個問題有沒有解、怎么解?“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應當是總前提。具體的操作則需要建設者、管理者、使用者等有關各方共商對策,拿出一個解決方案來。
“在老城區開車,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躲過了高峰擁堵,避開了穿梭的非機動車,但還是無法逃離,‘找不到車位’的魔咒。”這個網絡上的段子,盡管是一種調侃,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蘇州市區汽車停車泊位供不應求的窘境。
其實,“停車難”是眾多城市普遍遇到的共性難題。從實踐來看,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建設立體車庫,有助于緩解“停車難”。現實生活中,從上世紀90年代起,蘇州老城區陸續有不少地方如停車場、酒店、社區等等,采用了立體車庫(機械車位)的辦法,以此來緩解“停車難”,滿足群眾的停車需求。特別是在去年,經有關部門梳理,確定有13個地方符合建立智能化立體停車場的條件,可以建設立體車庫。這堪稱是蘇州建設立體車庫的一個小高潮了。
很顯然,立體車庫這種在國外早已流行多年的停車方式,如今在蘇州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不過,據媒體記者調查,對于立體車庫也并非叫好聲一片,部分已經建好的立體車庫在實際使用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因此,有人很想建,有人建了卻不用,有人甚至還想拆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那么,明明是緩解“停車難”的好幫手,為啥會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呢?從記者的調查來看,問題集中在立體車庫建好之后的后期運營養護管理環節,費用大、成本高,令人頭痛。這個問題有沒有解、怎么解?“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應當是總前提。
具體的操作則需要建設者、管理者、使用者等有關各方共商對策,拿出一個解決方案來。想想看,既然立體車庫是緩解“停車難”的好幫手,解決的又是群眾停車的實際難題,那么總不能被后期管理卡住了“脖子”吧。
此外,據專業人士介紹,采用新型立體車庫設計,比如貫穿橫移式立體車庫,就可以規避一些老式立體車庫現有的弊端。所以,在建設立體車庫時,建設方、使用者應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應當充分論證,再做出選擇,切不可盲目。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