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停車難"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業主之間的車位之爭,似乎每天都在廣州--這座現代化大都市內上演。
廣州車位缺口超過90萬個!
據了解,2012年廣州汽車上牌量為30萬輛。而廣州市每年新增停車泊位的目標是5萬個。顯然,機動車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停車泊位的增長速度。有媒體報道:2004年廣州車位缺口是22萬個,2007年增加到49萬個,現在保守估計車位缺口超過90萬個。
記者算了一筆賬。從2008年至2010年,廣州三年共新增停車泊位182833個,平均約6.1萬個。也就是說,每五輛新車只有一個停車位提供。
廣州市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珠江新城核心區寫字樓規劃可容納約18萬人就業,規劃常住人口超20萬人;加上消費和辦事者,預測到2015年,珠江新城每日客流量將高達81萬人次。本周記者走訪發現:珠江新城中入住率較高的小區都拒絕非業主車輛入內臨保,每天下午五點左右,很多小區入口就掛起"車位已滿"牌子,業主車也被拒。
從多家中介行了解到,目前珠江新城二手車位售價在18-60萬元/個,單價達1.8萬-4.5萬元/平方米,多數超3萬元/平方米,比二手住宅還貴,每有放盤很快有人接手。珠江新城寫字樓車位月保費高達1500-2000元/月。
此前,小區車位不足,源于車位當時賣不起價,開發商建車位積極性不高。但在今天車位價格普遍翻倍的情況下,開發商仍不愿大量增加車位。因為,地面沒有可供開發的潛力,一旦要挖負4層的車位,不僅成本要增加10%~15%,而且工期也要延長3~4個月。最關鍵的是,一旦車位數量充裕的話,那就更賣不起價了。
面對"小區停車難"的城市通病,1月14日本報推出"解決小區停車難"的居民自治范本社會發布,不少市民依據互動臺上的信息,向我們發來他們的經歷,分享了別具一格的解決思路。我們采集一二,或許對您有些啟發。
金灣畔小區建智能車庫 容量增3倍
廣州車位缺口超過90萬個!"小區停車難"這一城市通病如何診治?越秀區金灣畔小區采用的智能立體車庫或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位于城市中心的老城區寸土寸金,不少車主"有票子,沒位子"。對這個問題,廣州市越秀區東沙角路金灣畔小區采用的智能立體車庫或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這種在廣州為數不多的智能車庫,停車、取車操作已近乎自動化。車庫全部采用機械化操作,車主只需在地面將汽車停放至指定區域,刷卡操作即可停車或取車。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原本3層高的地下空間,經過改造之后變成5層的車庫,總共能夠停放226輛汽車,是同等面積普通車庫容量的3倍。記者現場進行粗略統計,完成停放一輛汽車大概約2分鐘。
然而,由于整個車庫只有兩個出入口,有業主表示取車耗時很長,感覺不夠人性化。對此,工作人員也承認上下班高峰期和節假日取車需要等候的時間較長,取車人較多時有可能要等候半小時以上。更讓工作人員擔心的是,由于只有一條通道,機器一旦出現故障,將對車主造成更大影響。還有智能車庫價格不菲,每個車位的硬件配置就要2萬多元。按此計算,整個車庫至少需要花費四五百萬元。此外,由于車庫全部采用機械操作,每個月的耗電量也相當可觀。
三方聲音
小區架空層改建停車場
●我觀察過,小區內的架空層和空地如果合理規劃,起碼可以增加上千個車位,如果再采用機械立體停車設備,還可以再增加一倍以上。因為小區很大,出口很多,規劃管理得好,同樣也可以實現人車分流。小區停車難的問題基本上就解決了。
車位屬于全體業主,停車收費,收益也歸全體業主,可以用來抵扣管理費,有了收益,多數業主估計會同意的。
--逸景翠園業主劉先生
政府批了的規劃不能改
●小區內架空層和空地屬于全體業主,開發商無權處置。對于是否考慮在小區內增設機械立體停車設施,該工作人員表示,開發商想建也建不了,因為"政府批的規劃不能改,我們不能在規劃不是車位的地方建車位。"
--逸景翠園售樓部銷售人員
車位房屋捆綁破解難題
●對于車位糾紛不斷的問題,我認為主要在于兩點,一是它作為與房屋分離的商品參與了市場交易,而相關政策對"公共配套"的界定不明晰;二是車位配套明顯不足造成供求關系緊張。
要徹底解決車位糾紛,只能寄希望于將車位定位于房屋的附屬配套設施,并將車位與住戶配套比定為大于1:1。這樣車位與房屋可實現永久捆綁,車位不再成為商品進行交易,而是房屋的公共配套設施,而且供求關系平衡,車位也就沒有銷售市場了。
--華南和諧社區發展中心主任周活寧
廣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
穗已完成停車場條例草案
新宅百平方米需配一車位
就小區停車難問題,記者采訪了廣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他表示,曾看到不少關于小區停車難的報道,覺得"有點超出我的想象"。
羊城晚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曾德雄:因為我看到以前的報道中寫:有些小區住戶每天回到小區后第一件事便是搶占車位,如果占不到就會很麻煩,而且每天都得面對這樣的問題。據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發布的《2010廣州大型樓盤業主滿意度評價調查報告》顯示,業主最不滿意的就是"停車位缺乏,車輛亂停亂放"這一項。
羊城晚報:您認為小區停車難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曾德雄:最主要的原因是"供求矛盾"。現在大部分小區的容積率特別高。住的人多樓層高,但停車位卻無法做到相應地多。我在做調研時,曾聽到不少物管和開發商的抱怨,小區在初期規劃中,根本就沒有預料到車位會出現如今供不應求的情況。有地產業內人士介紹,城區內車位緊缺的樓盤大多開發時間較早,住宅與車位比在4:1甚至是5:1,供求失衡,導致業主搶車位陷入白熱化。
羊城晚報:有專家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徹底解決車位糾紛,只能寄希望將車位定位房屋的附屬配套設施,并將車位與住戶配套比定為大于1:1。車位與房屋實現永久捆綁,車位不再成商品進行交易,車位也就沒銷售市場了。對此,您的意見是?
曾德雄:如果現在想實現停車位與住戶配套比達到1:1,是相當有難度的,很多小區都面臨沒有停車位的情況。解決"停車難"的矛盾,關鍵在于源頭的規劃建設。
《物權法》已明確規定:建筑區劃內,規劃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其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廣州市交委也已完成《廣州市停車場條例(草案)》。與現行的廣州市政府規章《廣州市停車場管理辦法》相比,《條例》著重解決了停車場規劃與建設中的問題,明確規定了新建住宅區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積至少配建一個停車泊位。此外,《條例》提出公共停車場專項規劃應當加強停車場與公共交通樞紐和大型公共場所的銜接。
羊城晚報:您所感受的小區停車難究竟難到什么程度?對于如何將"難"度盡量降低,您有何建議?
曾德雄:以超市為例子,側面說明小區停車難的事實。2005年左右,我去超市時,停車場里空蕩蕩的,但現在要找個停車位則相當不容易。可以說不管是超市或其他的公共場所,停車位均越來越緊張,小區更加如此。以前小區也許沒有規劃地下停車場,最近十幾年建起的小區一般都有車庫,但即便這樣也很難滿足大家需求,車的確是越來越多。
對于降低難度的建議,我認為有兩方面。一方面開發商肯定要按照規定,做好配套的停車設施;另外一方面,業主在買車之前真的要考慮一下有無停車位,別搞到買了車沒有停車位,那就不好了。雙方面都要綜合考慮一下。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