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湖南省株洲市將推出“訂制公交”和“園區公交”,解決部分地區市民出行難的問題。
公交車也能“私人訂制”,這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人質疑這種“訂制公交”是一種變相的公車私用,也有人對“訂制公交”如何運營存有疑慮。對于一項新興事物,存有一些質疑是可以理解的。但就“訂制公交”出現的初衷而言,筆者認為,這個可以有。
據報道,株洲擬推出的“訂制公交”,是一種從小區到單位、從單位到小區的一站直達式班車,可以解決部分地區市民出行難的問題。由于有的單位離市區較遠,職工下班時間晚,他們往往乘車不方便,于是“訂制公交”便應運而生。
不可否認,“訂制公交”相比傳統意義上的公交車,有著明顯的差異。傳統公交車沿途逢站必停,而“訂制公交”只對特定對象服務,實行點對點運輸。單就字面上理解,“訂制公交”似乎有“公車私用”的嫌疑。但我們也應看到,“訂制公交”的出現是因為部分群眾有出行的需求,這些人要么離市區較遠,沒有可到達的公交車;要么下班時間晚,除了打的或者購買私家車,別無他法。
城市公共資源的利用并不是攤大餅式的平均分配,盡可能保障最多群眾的利益才是城市公共利益的最佳體現。從報道中看,“訂制公交”只在城郊或者晚上運行,在滿足部分群眾需求的同時,并不會對城市公共交通添加新的負擔。反而,由于運營“訂制公交”,一些離城區較遠的人們可以選擇乘坐公交出行,放棄駕駛私家車,在一定程度上還減輕了城市交通的壓力。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訂制公交”的開通和運營也需要磨合調整的時間。公眾對“訂制公交”的非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交公司享受的財政補貼。所以接下來如何來平衡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考驗著主管部門的智慧。私人購買公共服務,公司、園區與公交公司協商,這些都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離9月株洲“訂制公交”運營還有不到4個月的時間,能否出臺一個既能解決群眾出行難、又能回應公眾質疑的方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