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中國15位院士、專家發起,10余家企業和10余所高校參與自主研發的“治堵控污”交通控制網建設正加速推進。項目發起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本周在京表示,整個工程市場規模將達萬億元,預計5年內能見到成效。
由中國15位院士、專家發起,10余家企業和10余所高校參與自主研發的“治堵控污”交通控制網建設正加速推進。項目發起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本周在京表示,整個工程市場規模將達萬億元,預計5年內能見到成效。
據介紹,研發這個名為“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的技術系統,目的是解決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車輛擁堵、車輛事故和機動車污染等問題。
陳清泉說,車輛擁堵、事故往往會加重尾氣污染,因此治理根本還是要解決交通擁堵。他說,國外通用的“誘導型”疏堵措施,往往強調“繞開擁堵路段”,但對于北京等全路網大面積擁堵情況,恐難以奏效。
因此,陳清泉等院士認為,中國需要一種自主研發、高度智能的治堵控制網絡。
“如果把車輛電子身份系統、識別系統、道路監控系統,乃至衛星定位服務都聯合在一個平臺上,實現未雨綢繆、提前控制,交通擁堵將能夠得到有效緩解。”陳清泉說,這種基于“控制”原理的系統,在全球道路治理方面并不多見。
按照中國專家的設計,在駕駛者駕車出行之前,便可獲得出行所選道路的擁堵控制信息,以決定是否出行。控制網將根據平臺數據研判,有序調控、安排不同出行需求,并動態調整。“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車輛聯網基礎上再邁進一步,將聯網作為手段,以高智能控制為目的,讓道路變得更‘聰明’。”陳清泉說。
專家也指出,推動落實這樣一個破解國際城市交通“老大難”問題的“中國方案”并非易事。“控制網”涉及了移動通信、身份系統、識別技術、衛星導航、路網建設等各個產業,需要政策、市場等多方合力。
陳清泉預計,整個工程建設涉及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元級,也將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他透露,下一步,將在中國部分省會城市進行“控制網”首階段試點,相關成效有望5年內得到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