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蘇州軌交2號線正式開通試運營。2號軌交的開通,讓蘇州成為國內第一個實現網絡化運營的地級市。南北走向的這條軌道,不僅把蘇州的兩座高鐵站一線相連,還搭建了一條銜接該市吳中區、相城區的地下"橋梁"。據了解,該市2號延伸線、4號線及支線也將在2016年和2017年投運,總共109.6公里的5、6、7號線軌道交通規劃也已編制完成。而就在不久前的10月16日,我國首條跨省市地鐵--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昆山花橋段開通運營。
如今,城市軌道不僅連通城市內部,還將觸角跨界延伸,長三角城市群因此將"串珠成鏈",更加緊密相連。
地鐵通了才算真正同城化
"花了十多塊,到昆山玩了一趟。"上周末,上海網友"寂寞de藍調騎士"乘上11號線,花了70多分鐘到了花橋,隨后擠上了101公交車去市區吃奧灶面。
"開通兩個月來,大家的熱情非常高,11號線花橋站日客流逼近2萬人次大關,我們不得不在微博上呼吁市民錯峰出行。"11號線花橋段區域站長劉偉璋告訴記者,客流中以中老年乘客居多,主要是去昆山看房、游玩。
跨省地鐵開通,帶動的不止是旅游熱。"50萬,買主臥送次臥"、"60萬買地鐵房"……在花橋站外靠近公交樞紐的1號口,手拿宣傳單、高舉牌子的房產中介員工一直圍住地鐵出口。近來,花橋的一、二手房價格均出現較大上揚,二手房價普遍上漲了8%左右。
軌道交通已成為花橋招商引資的一張閃亮名片。花橋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振躍說,這一段時間,前往花橋考察的客商越來越多,項目也更為豐富。
短短6公里的花橋段,彰顯出非凡的同城化效應。"城市軌道交通鏈接,真正實現了生活生產一體化,催化城際融合。"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孫章認為,地鐵的搭乘便捷、票價低廉、班次密集等優勢突出,實際上是城市公交的一種延伸,使居住在昆山、工作在上海真正成為一種可能。
區域軌道交通聯網是大勢所趨
花橋段是我省繼南京、蘇州、無錫之后第四個獲國家發改委批準的軌道交通項目。上海地鐵除延伸至昆山外,還將延伸至太倉、平湖、嘉善、吳江、啟東等地。從各省市的地鐵發展規劃中可以看見,長三角地鐵正迎來"跨界時代"。
記者了解到,南京-儀征線延伸至揚州市10月上旬獲批,有望明年動工,今后從南京到達揚州市區,只要半個多小時;規劃中的無錫地鐵3號線留有一個接口,可以直接與蘇州地區相連接;正在編制中的馬鞍山市城軌建設規劃,也預留了城軌1號線與南京的地鐵8號線對接方案。
"首條跨省地鐵線路為我國區域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運營、管理樹立了良好的標桿。"蘇州大學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系主任肖為周認為,突破行政界限建設區域交通一體化基礎設施,是區域經濟整體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區域經濟潛力的需要。
張振躍說,花橋商務城在開發建設初期就樹立了明確的產業定位,即"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務江蘇"。當前,花橋商務城已在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方面全面融入上海。在花橋,企業一般都有兩個電話號碼,一個用昆山區號0512,一個用上海區號021。
隨著各個城市的地鐵已將觸角伸向更遠,一個地鐵上的城市群必然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專家提醒,通過軌道交通實現跨區域互通需要一定條件,大城市周邊連通的城市必須具有一定規模,以保障連通后擁有一定客流量,具備未來組團式發展或者發展衛星城的條件,軌道交通運營距離也應合理。
長三角向世界級城市群邁進
從滬寧高速公路開通到滬寧城際鐵路運行,從公交對接到地鐵跨界,江蘇和上海時空距離不斷突破,促進上海自貿區和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兩大國家戰略實現進一步融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走向縱深。
作為江蘇對接上海的"第一窗口",昆山在"搭"上上海的地鐵線后,如何把握機遇?昆山市市長路軍分析說,自貿區的建設會大幅度提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將促進周邊區域貨物貿易發展,帶動商務、商貿、會展、物流業發展,并推動人才等資源要素的流動,11號線將在其中更好地扮演一條互通資源的連接線;自貿區本身的空間畢竟有限,它的建設發展為昆山更好地承接制造業優質項目、加快轉型升級帶來機遇,為花橋更快發展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帶動昆山商務、商貿、會展、物流業發展帶來利好,11號線將在其中更好地扮演一條深化合作的連接線。
"地鐵通了,可人們打電話還要收漫游費,老年卡、醫保卡也不能互通,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才算真正的融合。"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教授曹瑄瑋認為,軌道交通沿線各級政府、各居民自治組織、各社會團體都應該積極加入到區域公共治理的行動中來,這樣,跨界地鐵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才能夠更加持久地促進區域整體的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環境優美。
專家還指出,現在參與全球競爭的基本單位已經不是城市而是城市群,長三角地區應該在交通先行的基礎上,進一步沖破行政界限,促使資源要素、產業要素和人力資源要素在這一區間內加速流動,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加快形成世界級城市群。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