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兆威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車時代".未來,一切圍繞"車生活"需求而開發的產品,都將具有無窮的市場前景。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智能交通產業鏈的鏈條將越來越長,市場也將越來越大。
智能交通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交通管理手段智能化,包括硬件和軟件。通過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運輸安全管理和道路暢通率,如電子警察、ETC、衛星導航等;二是車的智能化,通過先進技術應用,提高車輛本身的智能化應用,從而讓車主體驗和享受更加完美"智能化車生活",如智能停車、智能車輛故障檢測等。
交通部、公安部、科技部、鐵道部、住建部、國家技術監督局等相關部委,都將成為我國智能交通事業發展的幕后推手。
智能交通建設蘊藏巨大商機
我國智能交通建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無論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還是各省會城市、沿海發達城市,抑或內地經濟欠發達城市,都紛紛搭上智能交通建設的快車,許多城市,將智能交通當作智慧城市建設的切入口。
根據規劃,我國將投入巨資,先期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濟南、青島、杭州等十大重點城市交通的智能化進行改造,這些城市將率先全部實現交通智能化。
"十二五"期間,北京將投資56億提升智能交通,將建成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和路網運行、運輸監管、公交安保三個分中心,形成一體化、智能化綜合交通指揮支撐體系,成為數據共享交換中樞、綜合運輸協調運轉中樞、信息發布中心,緊急情況下為交通安全應急指揮中心。
"十二五"期間,深圳市將投入16億元資金,用以發展智能交通體系;佛山市將投入20億元建設智能交通體系,佛山智能交通建設資金匡算分為近期(2013-2015年)和中遠期(2016-2020年),總匡算為20.58億元。
智能交通行業被普遍認為是智慧城市建設各個細分領域中最具前景、政策傾斜最多、也是最先受益的行業。
智能交通是大手筆投資建設項目,千萬甚至億元級項目都是普通量體。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國千萬級智能交通建設項目同比增長60%以上,成為一塊誘人的蛋糕。
目前,智能交通建設項目主要的投入方式為政府財政一次性投入、BT(建設、移交)、BOT(建設、經營、移交)、BLT(建設、租賃、移交)等。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BT模式、BOT模式、BLT等融資模式成為許多地方政府發展智能交通、緩解資金短缺最受歡迎的方式。這一點,與平安城市建設有許多相似之處。
資深人士分析,未來智能交通大項目將不斷增長。而且,由于智能交通是政府投資項目,項目回款風險相對較小,這可能也是許多企業紛紛涉足智能交通領域的關鍵原因之一。
發展剛起步,前景很誘人由于起步較晚,目前我國智能交通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很落后。
從市場規模來看,目前我國智能交通行業市場總額尚不足400億元人民幣,而美國智能交通行業的年收入已達到1118億美元,即便是面積與人口遠少于我國的日本,智能交通行業的市場總量也達到了377億美元,是我國的6倍。
從智能交通產業特征分析,目前我國仍以硬件投入為主,占投入總金額的80%以上。而歐美發達國家的智能交通投入主要集中于軟件和服務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現,我國智能交通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
未來,我國智能交通行業也必然會向縱深階段發展。預計未來三年間,智能交通產業將迎來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專家預言,2015年,將是我國智能交通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節點,"十二五"末期,我國智能交通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
智能交通行業是典型的"大行業,小公司",到目前為止,真正形成規模的企業還鳳毛麟角。據了解,目前真正做智能交通的企業有時往往拿不到訂單,尤其是大項目。反而是一些資金雄厚、主業和智能交通沾不上邊的企業拿了大量訂單,然后再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分包。這說明,智能交通行業專業領域,還沒有形成能扛得大旗的龍頭企業。這,是缺憾,或許也是機會。
據報道,目前ITS在美國的應用率已達80%以上,但在我國,還處在比較低的水平。因此,未來我國智能交通市場將極具前景,企業大有可為。智能交通產業化發展的黃金期已經到來。
市場需求催生龐大產業鏈
智能交通應用覆蓋諸如物聯網、車聯網、交通監控、交通信息采集與發布、電子收費、交通應急指揮、汽車電子、交通救援、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等諸多領域,涉及電子警察、智能卡口、衛星導航、電子地圖、車載硬盤錄像機、行車記錄儀、道路交通監控、車載監控、雷達測速儀、汽車防盜、交通誘導系統、交通信號控制、電子顯示屏、光端機、ETC、車牌識別系統、RFID、手機應用軟件、拼接大屏等多系列產品。圍繞智能交通建設和應用,將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鏈,多個相關行業上下游企業都將從中受益。
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交通運輸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2012-2020年)》預測,到2020年,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總產值規模超過千億元,移動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終端的發展將為智能交通的全范圍應用提供新的手段。報告還指出,智能交通產業已經進入大項目時期。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車時代".未來,一切圍繞"車生活"需求而開發的產品,都將具有無窮的市場前景。
目前,車聯網已被列為國家"十二五"期間的重點項目,預計車聯網產業未來5年的產值有望超1000億元。
除了傳統的道路監控、電子警察、衛星導航等產品應用外,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手機應用,成為智能交通應用的又一新領域。這些都是智能交通產業鏈的延伸。
近日,深圳碩極科技和元征科技推出的兩款產品,就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作為國內第一家全國范圍內做停車場資源整合的互聯網公司,碩極科技推出"停車百事通"應用軟件,通過手機端平臺,發布和提供全國停車場車位信息,目前已掌握全國1.5萬個停車場數據信息。
停車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難題。以深圳為例,目前深圳全市停車位不到100萬個,停車位缺口超過160萬個。如何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提高停車位的有效利用率,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停車百事通"就是為滿足這一需求而開發的產品。
元征科技推出的"golo",是一款以即時通訊作為溝通手段,以汽修企業、汽修技師以及私家車主為用戶的一個全方位的汽車安全生活平臺。通過手機端APP和接在汽車OBD接口上的golo系列產品進行軟硬結合,實現實時遠程診斷、車輛專業體檢、車輛報警提醒、車主生活社區和地圖定位服務等各種功能應用。"golo"產品的內涵不斷豐富,目前已經推出"golo4",以"遠程診斷+車主社交"的方式實現車聯網,產品集成了車輛體檢、遠程診斷、IM即時通訊、車載WIFI、車況提醒、golo圈子等功能。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今后還會有更多、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智能化產品會應用到智能交通領域。智能交通產業鏈的鏈條將越來越長,市場也將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