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期間,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王東柱受邀接受了記者采訪。
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王東柱
王東柱表示,“物聯網在智能交通應用還需要一步步來,應該先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然后在逐漸地再解決其他問題。智能交通的推進也不能完全照抄物聯網,有些方面可以用現有的技術,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現有設施,能解決現有的問題也非常不錯。”
在談到物聯網現有發展時,王東柱表示,“其實物聯網也是用現有的技術,同時推進現有的技術的發展。其實,并不是物聯網有什么技術,而是對現有的技術進行技術挖掘和發展,然后達到物聯網的要求。”
以下是訪談實錄:
記者:大家好!這里是2011年國際通信展的現場,今天我們的嘉賓是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王東柱,王老師您好!
王東柱:你好!
記者:王老師,剛才聽您講的其實也是非常精彩的,您剛才也講到了韓國和日本物聯網在智能交通中心發展的階段或現狀,國內現在是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呢?
王東柱:國內現在可能這個硬件設施基本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應用還有一些距離,好比我們3G網也有了,基本通訊手段,甚至比歐美國家還要好一些,可是真正用于交通上的應用的話,還沒有達到采取這些通訊方式,對群眾進行信息服務,信息誘導這種信息服務,還沒有達到那一步,還有一定的距離。
記者:現在只是小規模的試點階段是嗎?
王東柱:現在望京好象有上千輛車要裝這個設備,進行實質信息的導航。
記者:如果物聯網在智能交通系統當中發揮它的作用的話,是不是能為交通帶來一個變革性的革新作用?
王東柱:物聯網也是用現有的技術,對現有的技術是一個推進,并不是物聯網就有什么技術,而是我用現有的技術進行一定的技術挖掘,技術的發展,然后達到物聯網的要求,好比互聯互通,信息化的處理,可靠的傳輸,實際對交通是一個推動,并不是我要把物聯網的技術應用在交通上,而是交通上已經有很多具有物聯網性質的技術,我怎么通過物聯網這個概念對交通現有的技術進行更進一步的發展,達到最后的高效、暢通、綠色的要求。
記者:雖然不是創新性的,但它對交通的推動作用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在中國還沒有大規模的鋪開運用,您覺得這個難點是在哪些方面?
王東柱:我覺得交通上真正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而不是大規模地什么都去解決,什么都在上面去用,而是怎么解決具體的問題,現在一些具體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得很好,許多具體問題解決了以后最后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達到類似物聯網的要求。
記者:您所說的具體問題主要是包括哪些?
王東柱:比如現在傳感器都布設了,數據也接進來了,可是這些數據并沒有真正用在信息服務上,可能處理能力沒有真正進行很好地分析,很好地用于信息服務。
記者:也就是說在硬件方面,我們已經鋪設得相對比較完善的?
王東柱:是的,最后可能我鋪設很多傳感器,接過來的數據實際都沒有用,很多數據都浪費了,而真正有用的是攝像頭有用。
記者:所以應用它只是某一個局部,某一個點在發揮作用,更大規模的還是沒有開始應用到?
王東柱:對,可能在公路上明顯一些。
記者:物聯網對交通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大規模地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來講,是不是需要國家和其它行業、部門的一些政策支持?
王東柱:是的,現在國家有很多這種項目、示范工程也在推動物聯網在交通上的應用,國家在做這個工作,下面也在做這個工作,現在正在進行中。
記者:現在它的發展態勢和發展速度您覺得是正常的嗎?
王東柱:我覺得可能有點過快了,實際上物聯網在智能交通應用還是得一步步地來,先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逐漸地再解決其它的問題,而不是什么都用物聯網,有些方面可能用現有的技術就夠了,沒有必要再架一些通訊設施,很好地利用現有的設施的話,能解決現有的問題就挺好。
記者:一般大家有個概念,所應用的基礎或設備越深對整個系統越好,好像您的觀點并不完全是這樣,現有的一些東西如果能全部發出來也是不錯的?
王東柱:也是不錯的,因為物聯網實際上隨著通信、隨著這些技術的進步,本身設備也在不斷地更新,基本上能把現有新的東西用上就行,物聯網實際上還是對現有技術的一個整合,一個推進。
記者:您覺得我們國內在技術或硬件方面和國外對比處于什么樣的狀態?
王東柱:我感覺國外的設備國內可能都有,但這些東西可能都不是國內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可能都是國外的技術或國外的設備,我們國家自主產權的設備、傳感器還是比較少的。
記者:我們有沒有空間去縮短和它之間的距離?從整合應用、集合創新方面?
王東柱:我覺得我們應該兩方面推進,一方面我們應該自己發展自己的硬件、傳感這些設備,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來解決我們交通自己實際存在的問題,我覺得這樣會好一些,不可能國外不用,用自己的,自己的又解決不了這種問題,所以還是循序漸進,兩邊結合的方式。
記者:物聯網講起來看到的是硬件,但實際上很重要的是系統性的問題,在硬件上是不是中國和國外的差距是比較小的,或者國外的一些硬件我們也能用,但在整個系統布局上我們是不是有一些差距?
王東柱:我們和國外在這塊是同步的,他們有的東西我們這兒很快就有。
記者:剛才您也講到日本、歐洲和韓國的應用是比較先進的。
王東柱:它可能是針對交通的應用,就是我把這個東西充分是用在交通應用上,可是好像我們的東西都有,但沒有真正是用在交通傷,我沒有對這個數據進行真正的分析,我沒有用這些信息進行服務,實際上我們可能都有那種信息,但有一些問題就不能對社會開放,就沒有達到這一步。
記者:是不是介入的力量太少了,是不是更需要一些社會力量去介入,把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分析?
王東柱:有些是技術上的,有些是政府上的,還不完全是技術上。技術上應該都沒有問題。
記者:您覺得中國如果想發展得更好的話,是不是應該借鑒一些國外更先進的經驗?
王東柱:我們一直在追蹤國外的技術,學習國外的經驗。
記者:王老師,您是來自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是不是國內最高級別進行智能交通研究的一個機構?
王東柱:是的,這是國內最高級別的進行智能交通研究技術推廣的一個研究單位。
記者:它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中心。您目前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和課題是什么?
王東柱:我們現在主要關注的是車路協同,因為國外的車路協同發展得比較快,而且重要的是解決安全效率問題,我們現在也是做一些關于車路協同的研究。
記者:如果這個課題成功地應用到交通當中是起到什么樣的價值和作用?
王東柱:提高安全性,主要是提高安全性,提高效率,進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