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是物聯網應用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說到智能交通,我想先談談物聯網。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國際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首先提出了“物聯網”這個概念。物聯網是指通過RFID、紅外線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網絡。
物聯網對技術的要求之高,可見一斑。物聯網的確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與技術提升,將各種感知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聚合與集成應用,使人與物能實現智慧對話,創造一個智慧的世界。
在這個智慧的世界中,有著眾多的應用領域,譬如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醫療、智能農業、智能工業、智能環境與安全監測等等。但在眾多應用領域中,我認為,智能交通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將引領物聯網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們不再局限于自己生活的范圍,走出去成為一種必然。地球村的名字對于我們來說,早已不再陌生,那么是什么能把地球變成村呢?因素當然是很多的,可便捷的交通在在這個過程中,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了便捷的交通,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才成為了可能。
中國入世以來,機動車市場發展迅猛,2009年開始連續兩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國人機動車數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持續增長,近五年中國機動車數量年均增量達1519萬輛,2011年全年更是增加1773萬輛。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機動車數量為2.25億輛,其中汽車達到1.06億輛;全國機動車駕駛人達2.36億人。
數字的攀升帶給我們的并不僅僅是欣喜,因為過多的交通工具在短時間內涌向道路,對道路安全確實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原有的道路不能承載如此多的車輛,引導車輛交通是一個重中之重。隨著私家車數量的不斷攀升,中國已經進入汽車社會,盡管快速便捷的交通,是我們所期待的。可它帶來的并不都是正面的影響,也有一些負面因素,例如資源不足、停車緊張、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汽車后市場準備不足等問題,逐漸上升為普遍的社會問題。
根據中國安防展覽網的數據,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國內一年的死亡人數已過7萬人,受傷人數達到30萬。令人震驚的是,道路交通事故甚至蔓延到校車。在2011年3月第一宗校車交通事故被媒體曝光后,全國校車事故慘劇不斷上演。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