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龔雄武
去年年底,為鼓勵國內外企業研發北斗應用終端,提升北斗高精度應用體驗,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發布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公開服務信號(2.0版)與北斗系統公開服務性能規范(1.0版)。新ICD文件除了對北斗B1頻點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進行了修訂完善之外,還新增北斗系統B2頻點的信號內容。雙頻點信號內容的公布可以為用戶提供高精度雙頻服務,使定位精度從10米提高到米級,甚至分米級。此外,今年年底前后,北斗系統將發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開啟全球組網建設工作。
2013年是北斗核心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齊頭并進、北斗聯盟與產業園涌現的一年,為北斗民用化進程開了一個好頭。2014年衛星導航市場將如何發展,令人期待。我們相信,有2013年輝煌業績作為良好鋪墊,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一、北斗產業將迎來發展高潮
關于北斗的推廣與應用,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去年曾預測: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預計未來2年時間內,中國將迎來北斗系統應用產業化的高潮時期。剛過去的2013年是北斗系統民用化元年,在國家大力號召下,北斗不管是技術創新還是市場推廣工作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在交通行業開展的示范工程就帶動了一百多家終端企業進入北斗領域,創造年產值2億多元,讓我們看到了北斗高速產業化的曙光。
目前,全國各大省市都在打造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數字城市,北斗以定位、授時、導航、通信等基礎功能,提供六大系統解決方案(即室內外導航定位融合系統、個人位置服務系統、車聯網信息服務系統、生命安全服務系統、高精度專業服務系統、智能信息終端服務系統),成為實現智慧城市的核心技術之一,全國各地也興起了建設北斗產業園、建立北斗聯盟的浪潮。
北斗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五大有鮮明特征的分布區域: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地區,依托國家部位、衛星研究院匯聚的優勢,形成以引進技術設備、重大裝備制造為主的產業格局;以西安為主的川渝陜地區,主要依托所在地航天、航空部門的技術、設備、人才等優勢,發展以衛星零部件制造為主的產業格局;以上海、南京為主的長三角地區,利用資金、市場等優勢,發展以芯片、天線制造為主的產業格局;以廣州、深圳、中山為主的珠三角地區,依托區位、資金、機制等優勢,發展以引進、組裝、制造衛星導航終端產品為主的產業格局;以湖南、湖北為主的中部地區,依托測繪地理信息領域擁有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形成以高精度定位服務和地理信息采集、處理、分析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
在產業建設方面,北斗已經形成了基礎產品、應用終端、系統應用和運營服務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出現了國騰電子、華力創通、北斗星通、合眾思壯、海格通信、江蘇三友、中國衛星、四創電子、同洲電子、中海達、盛路通信、超圖軟件、四維圖新等多家上市企業。
在推廣應用方面,北斗也展現了無窮的發展潛力。去年,9省市近10萬輛運輸車輛安裝了北斗終端,有效降低了運輸成本,保障道路安全;廣州市1萬輛公務車批量安裝北斗定位終端杜絕公車私用,年節省公車費用支出近30%;全國近5萬條中遠海漁船和執法護漁公務船安裝北斗終端,切實保障了廣大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林業防火、氣象測報、水文監測等領域利用北斗短報文通信功能,實現各地防火點、氣象站、水文監測站的無人值守、數據實時自動傳輸;還與公安部、民政部、國土資源部、陜西省、貴州省等聯合開展警用裝備、抗震救災、國土資源以及省市區域示范。
去年11月,美國高通與三星合作推出支持中國北斗衛星定位功能的消費者智能手機GalaxyNote3,北斗首次進入大眾通訊市場。此外,在北斗車載應用產業聯盟的號召下,國內50多家車載終端企業在全國5萬輛乘用車上安裝了北斗車載終端,讓北斗走進了大眾的日常生活。隨著在大眾領域認知度的提高,2014年北斗在我國衛星導航產業中的份額將迅速提升。
二、2014衛星導航市場發展趨勢
趨勢一:建設、完善北斗生態產業鏈北斗被稱為中國版的GPS,除了短報文功能之外,其他的定位和導航功能與GPS均類似。目前,我國采用北斗雙模的方式,與GPS進行"捆綁"銷售,對北斗和GPS的銷量都有促進。GPS的功能十分強大,各種行業解決方案久經考驗,終端用戶忠誠度很高。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北斗作為新生代導航系統,也必須打造完善的生態產業鏈,來增強客戶粘性。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云計算技術研究中心陳輝博士認為:我們可借鑒蘋果的運營策略來推廣北斗應用。2006年蘋果一代手機問世,諾基亞等傳統手機廠商急速衰弱。與此類似,北斗要去搶占GPS的市場,必須要在個性化服務方面有所突破。就像蘋果通過建設手機生態鏈重新定義了手機一樣,北斗需要重新定義導航。
中國衛星定位導航協會秘書長苗前軍認為:應用北斗,應從專業型、行業型、功能型走向了社會化的興趣型、創意型產業。互聯網剛出現時,盡管功能單一,但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成為當今發展最為迅猛的產業。北斗或車聯網要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像互聯網一樣,能吸引用戶來體驗、使用。
隨著用戶的日益增多,必定會催生相關興趣型和創意型產業。目前北斗與車聯網正在往這個方向上走,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相反,如果北斗與車聯網終端不能成為我們車上、手上一種標配的話,就會出現"行業先驅"變成"行業先烈"的悲劇。
未來北斗生態產業鏈完善后,企業競爭的重點也將從硬件產品轉向服務質量。比如高德地圖打造的本地生活服務、賽格導航提供的實時監控服務以及"丟車必賠"的保險服務,通過統一平臺進行APP下載、銷售,受眾無疑呈現幾何級增長。同時也避免了企業間的無序開發與重復建設。
趨勢二:抱團拓市,寡頭出現2013年1月,交通交通運輸部發布《道路運輸車輛衛星定位系統北斗兼容車載終端技術規范》、《道路運輸車輛衛星定位系統北斗兼容車載終端通訊協議技術規范》,統一了運營平臺及終端產品的技術標準。以前各廠家因技術標準互不兼容,存在技術壁壘,是出于對自身的一種保護。行業標準出來后,技術壁壘被打破了。終端用戶對產品品質、技術應用以及性價比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各大廠商的終端和平臺之間也更加容易整合,催生了我國GPS行業的自由競爭市場。
正如深圳首航通信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龔書玄所言,新標準的出現意味著行業的重新洗牌,盡管目前各大廠家難以適應,但也只有統一平臺、產品的標準,形成一個巨大的、統一的GPS需求市場后,產業鏈各個環節中有技術、有市場、有渠道的企業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并做大做強。
隨著技術壁壘的消失,2014年各大終端廠家和平臺運營商也都會加快攻城拔寨的步伐。沿著"戰國七雄轉向三國鼎立,最后三國歸晉"的歷史軌跡,GPS行業也將出現行業寡頭。然而,GPS行業的個性化特點十分明顯,比如出租車、公交車、危險品車、電動車、混凝土車等行業市場各有不同需求,目前也沒有哪個企業有能力有好所有的市場。因此,GPS行業今年或將出現眾多"連橫合縱式"的企業聯盟,抱團發展。去年5月,深圳聯合安業與數家GPS企業經重組后成功掛牌上市或將助推這一趨勢的落地。
趨勢三:政府開放交通信息,實現動態導航目前,車主通過車載導航系統可獲得最佳的導航路徑,但受路況信息的瞬息萬變以及離線地圖的不及時更新等因素影響,經常為駕駛員提供錯誤的路線。因此,為車主提供更為合理導航建議的動態導航服務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
實現動態導航的難點在于實時路況信息的采集與共享。實時交通信息主要存在于政府的交通、公安(交警)、城建、城管等各個部門,以及受政府行業管理的公交、地鐵、公共自行車、水上巴士、鐵路、民航等交通企業。各部門對數據匯聚整合范圍、內容覆蓋面不足,數據挖掘和分析應用不夠,對決策支持技術支撐力度有限,信息發布不夠及時、全面、準確,覆蓋面太窄等等。
要實現動態導航,政府需要統一數據標準,公平開放資源,聯合或放手讓社會企業參與實時交通信息服務,以創新的思路探索能持續經營、持續服務的模式。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通知》及其他相關政策文件,政府將致力于各行業、部門信息的共享,提高數據利用率。近年來,上海、南京、蘇州、杭州、深圳等眾多城市已經開始與當地企業合作,共享各部門的交通信息。相信,在2014年將有更多省市參與進來。
趨勢四:汽車定位導航功能的APP化近年來,國內外對車聯網的炒作不亞于北斗,論及ITS、物聯網,必談車聯網。其未來巨大的商業前景吸引了當今最著名的互聯網企業、科技巨頭、汽車廠商的參與,并引領了國際車聯網行業的發展。比如,福特SYNCAppLink通過藍牙與手機同步;蘋果通過Siri語音助手和iOS7系統連接手持設備;思科打造車域網,將導航功能集成到汽車內部通訊網絡系統;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更是將衛星定位導航技術應用到了極致。
各大車聯網巨頭通用的做法就是將汽車定位導航功能進行APP化,融合其他車載電子設備功能,打造更人性化的車聯網平臺。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這一趨勢將更為顯著。
趨勢五:眾包采集模式的推進。隨著車聯網競賽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谷歌、百度、高德等地圖廠商作為衛星導航產業鏈上的重要成員受到市場的關注。去年,谷歌以13億美元收購以色列眾包地圖企業位智(WAZE),眾包采集模式成為業界熱議的焦點。
地圖數據除包含導航數據之外,還包括新聞、數據點評、餐飲優惠、音樂等生活服務類數據。采集這類數據工作量巨大,時效性差。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地圖廠商利用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將數據采集工作分配出去,即以眾包的方式,革命性的解決了數據采集難題。同時,眾包模式需要人們的廣泛參與,無形之中增加了用戶對該地圖應用的粘性和活躍度。然而,眾包方式也存在數據重復性高、準確率低、專業性差等缺點。
高德集團市場部合作推廣經理楊凡告訴筆者:業內人士對眾包地圖在國內的發展有一些擔憂。因為我國的測繪局有相關的規定,只有擁有互聯網地圖甲級、乙級資質的企業才可進行地理信息標注服務。然而目前在國內有牌照資質的企業里,還沒有一家開展眾包業務。盡管眾包地圖在我國會受一些政策的影響,但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其發展趨勢無法阻擋。我國的相關政策也會隨著科技進步進行調整,眾包地圖一定會成為國內地圖廠商、應用商的重要模式。但眾包是否會完全代替實采,還有待探討。
趨勢六:重視行業標準、法律法規建設北斗國際化之路不可阻擋。近年來,北斗系統持續與美國GPS、俄GLONASS、歐洲GALILEO等系統展開兼容與互操作協調,在系統性能監測評估、服務性能規范等方面開展合作。加快推動北斗進入與國際民航、海事、移動通信等標準化組織,讓北斗系統充分與世界接軌。
隨著北斗服務范圍的逐步擴大與性能的提升,北斗產業的競爭將會上升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屆時,國內企業需利用法律、專利等手段,使北斗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然而,國際化競爭不僅只是技術與成本的競爭,這已在我國與歐美之間在光伏、汽車、電子等行業的貿易戰中得到了印證。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副秘書長龐春霖認為:"北斗要走出國門,大家必須擴展競爭思路,建立健全相關行業標準和法律法規,利用政策、關稅、專利等手段打貿易戰。我們國內北斗企業也要抱起團來,搏斗方式從過去以成本優勢的'直勾拳',轉變成利用綜合策略的'組合拳'。只有把這些貿易手段綜合運用起來,才能把北斗市場營造得更好。"
三、耕耘現在,收獲未來
未來,人無法預知,只能預測。有位哲學家曾說過:無限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現在的每時每刻決定了未來。根據我國衛星導航的發展規劃,我國北斗系統的建設及應用將在短時間內實現規模化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預計,到2015年,北斗在中國衛星導航產業中的份額將達到30%左右。目前北斗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5%左右,未來兩年必將陸續出現更多的北斗商機。
2013年,北斗已經起跑;2014年必將是加速沖刺的一年。祝愿每一個企業都能在新年中緊緊抓住北斗的產業機遇,立足各自所在領域,耕耘現在,收獲未來。
延伸閱讀
北斗成長記
1970年,我國開始研究衛星導航系統的技術和方案,但之后這項名為"燈塔"的研究計劃被取消。
1983年,航天專家陳芳允提出使用兩顆靜止軌道衛星實現區域性的導航功能(即"雙星定位",是北斗計劃的奠基理論)。
1989年,我國使用通信衛星進行試驗,驗證了雙星定位方案的可行性。
1994年1月,"北斗一號"系統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工程立項,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2000年10月-12月,發射了兩顆靜止軌道衛星,區域性的導航功能得以實現。
2002年1月1日,經總參謀部批準,北斗進行試運行。
2003年發射了一顆備份衛星,完成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的組建,并在12月正式在國防軍事保障、國民經濟建設諸多領域開通運行。
2004年8月31日,我國批準立項建設新一代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其最終目標是建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04年10月9日,我國與歐盟正式簽署伽利略計劃技術合作協議,參與伽利略衛星系統前期的技術開發工作。
2008年5月,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北斗系統獨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1年12月27日,北斗系統已發射10顆衛星,建成了基本系統,開始對中國和周邊地區提供測試服務。
2012年10月26日,北斗系統成功發射了第16顆衛星,完成衛星組網。
2012年12月27日,我國正式發布北斗衛星系統提供區域服務能力,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正式服務。
2013年12月27日,公布北斗系統ICD文件2.0版與服務性能規范1.0版。該年被業界稱為"北斗應用元年",北斗系統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2014年,啟動全球系統建設,目標精度為2.5米。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