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擁堵到暢行,以10分計算,擁堵為紅色,暢行為綠色,中間則是根據路況顯示的漸變色,暢通指數越高表示道路越暢通。
8月13日下午5點左右,手機APP顯示,鄭州交通暢行指數為5.3,比較擁擠的路段有黃河南路、伏牛南路等,嚴重擁堵的地段有花園路國泰路口,興華北街、淮河東路等。此外,還有擁堵點。
“鄭州交通出行網和鄭州交通出行APP上的路況信息每3分鐘更新一次,依據公交車和出租車反饋信息,進行疊加后綜合分析出來。”鄭州市交通委安全信息處處長段勝勇介紹,在出行網的地圖上,鄭州的路況可以一目了然盡收眼底,路段紅色表示擁堵,黃色表示緩行,綠色表示暢行。
70個汽車站
可微信購票
買票,排隊?NO!網上買,必須的。
自從4月底“河南省公路客運聯網售票網”微信購票平臺正式上線后,在省內坐長途客車買票變得越來越容易了。
“比如你想坐上午9點到南陽的客車,可是等你趕到車站時都已經9點半了,怎么辦?現在只需要在下車前的那幾分鐘通過微信就可以買票,坐哪趟車時間上最方便,從從容容完全由自己來決定。”市民張女士說。
目前,鄭州、洛陽、開封、南陽、焦作、新鄉、安陽等全省17家運輸公司的近70個汽車站開通了微信購票服務。
在開通微信購票的汽車站,乘客掃描“河南省公路客運聯網售票網”微信二維碼加關注,并綁定銀行卡,即可購票。購票后,微信平臺將回復一個取票密碼,旅客憑取票密碼到各個汽車站取票乘車。
未來,這個售票平臺將聯通全省所有二級以上客運站,并逐步聯接三級客運站,構建成全省統一的道路客運聯網售票平臺,實現異地購票、聯程購票和公眾信息發布,提供互聯網、移動電話、自動終端等多種購票渠道,開展電子客票業務,方便民眾出行。
網上輕松定制公交
事實上,便宜的不只是買票,在鄭州,如今坐公交也比原來容易了很多(堵路時除外)。
在鄭州不少公交站牌處,下一趟公交還要等多長時間、距離等,電子顯示屏上一清二楚。通過手機下載的相關軟件,可以讓公交信息立馬顯示在你的手上。
更奇妙的是,如今我們除了等公交之外,還可以讓公交等。
8月1日,鄭州公交公司推出的第一條定制公交就是如此。這趟往返于相濟路惠民小區和經五路豐產路之間的定制公交,每天早上7:10有5班車,乘客只需要趕在這個時間之前上車就可以了。
“我以前上班至少要去紫荊山倒一趟車,早上光花在路上的時間就得一個多小時,現在坐定制公交不用倒車了,而且只需要40多分鐘。”市民常女士是定制公交首批175名乘客之一。
從線路征集到報名,到繳納車費,全都是在網上完成的。
更讓人驚喜的是,用不了幾年時間,到時候我們只需要拿一張公交卡,就可以在省內任何城市隨便坐公交。記者從省交通廳了解到,我省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工程將于今年開建,建設年限為“2015-2017年”。
交通運輸部召開的相關會議,要求到2016年年底前,全國大中型城市逐步實現公共交通一卡通的跨市域、跨交通方式使用,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國范圍內跨市域的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全國聯網。
打車原來如此容易
不僅定制公交讓公交一族有了“坐班車”的感覺,如今,打車也變得比原來容易了。
“這得益于打車軟件的推廣。”市民韓先生是打車軟件的忠實粉絲,也是打車軟件的受益者。
2012年12月底,打車軟件在鄭州悄然出現。不到半年時間,就有5000名出租車司機下載“滴滴打車”或“快的打車”軟件。最火爆的那段時間,差不多每輛出租車上,都有兩部手機不停地響,甚至有人說,“不用打車軟件就打不到出租車”。
后來,由于競爭,不少出租車司機卸載了打車軟件,但這并沒有減少打車軟件的使用率,越來越多的私家車加入到“專車”的行列中來,激烈的競爭撼動了出租車司機特別是其管理者的利益,或許將引發出租車行業的改革。
“不管怎么說,目前最受益的還是乘客,它激活了整個市場,讓一些閑置的資源活了起來,讓打車變得容易了,市民還多了一種出行方式,你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出租車,也可以選擇讓你看上去更有身份的商務車。”韓先生說。
加入ETC
讓你成為超級VIP
繞出市區的圈子,來到高速公路上吧。
每次過高速公路收費站時,車主陳先生都有一種“VIP”的快感:不用排隊,更不用停車繳費,“滴”的一聲擋桿自動抬起,通行費自動扣除。
沒錯,ETC也是“互聯網+”改變交通出行的一方面。
截止到8月13日,全國已經有22個省份的ETC聯網。這意味著只要你的車上裝了ETC,那么在聯網的22個省份內,你都是“VIP”。到今年年底ETC全國聯網時,你便可以駕車暢行全國高速公路。
如果你僅僅滿足于“VIP”,那這個要求可真是有點“low”了。
早在今年3月下旬,省交通廳就與騰訊大豫網達成初步協議,將全面開展上下高速微信支付、全省高速服務區微信支付等全國首創的合作。
屆時,騰訊地圖、導航、微信可以實現公共交通路況實時查詢、智能停車、微信掃碼購票乘車、違章查詢、繳納違章罰款等功能。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