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上世紀80年代就留學日本,是較早的海歸人士之一;他在上世紀90年代作為高級訪問學者遠赴美國耶魯大學附屬哈特福德醫院;他活躍在世界骨科醫學舞臺的前沿,他的很多診治方法填補了全國多項空白;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劉璠。
提及他的榮譽和經歷,劉璠淡然一笑,這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知名教授,無論去哪兒出差,行李箱里永遠都隨身攜帶著醫學書籍和資料。站在醫學的前沿,他更加注重對前端醫學領域的研究和學習。“每天晚上,結束一天的工作后,我都會看書學習。”劉璠向《法制日報》記者談起他在學海中受益的心得體會。劉璠身上有很多光環,在這些光環的背后,正是他多年來孜孜不倦學習和研究的積累所得。
劉璠不僅對于他所熱愛的醫學事業不斷地追求完美,對于他的另一個身份——全國人大代表,他更是要求甚高,每年他都提出一些高質量的建議和議案。“全國人大代表來自各行各業,直接接觸選區的選民,如果每個代表都能充分履行職能,就會使人大監督的作用進一步加強,那么,人大監督就會起到與人民監督、輿論監督共同協同的作用。”劉璠說,他每天在醫院面對患者,在平時的調研中面對老百姓,傾聽他們的傾訴,讓他更能了解老百姓的需求。
監督是人大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作為一名連任的老代表,劉璠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說:“近年來,人大監督創新了監督方式,采用了專題詢問等方式開展監督,我認為這種創新很好。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法律監督的新需要,人大監督要圍繞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主動進行監督,特別是要針對有關民生方面的法律法規實施情況以及很多重要的政府行為,主動開展監督。”
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劉璠提出了關于我國高速公路急需建立緊急救援體系的建議。
據資料顯示,到2011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達到8.5萬公里,總里程居世界第二。高速公路在迅速發展的同時,由于其快速的特性,也帶來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增多的負面效應。高速公路事故的死亡率是一般公路的兩倍。
“我國從第一條高速公路開通運營到現在才十幾年的歷史,收費體系已經比較完善。雖每隔50公里左右建有服務區,但緊急救援體系尚不完善。”劉璠介紹,全國僅有杭金衢高速公路諸暨服務區設置了高速公路醫療急救站,配備兩輛120救護車。目前還有59.6%的高速公路部門沒有建立救援聯動機制。救援體系比較薄弱,對交通事故的發現大多是依靠路旁的緊急電話和交警巡邏,一旦發生事故因車輛堵塞難以通行,或由周邊城市派車難以在最佳時間到達現場救治,難免造成事故處理的延誤乃至死亡。
據介紹,同樣傷勢的重傷員,在30分鐘內獲救,其生存率為80%,在90分鐘內獲救,其生存率僅為10%以下。事故發生后盡快搶救,縮短被困傷員的獲救時間,是減少事故死亡率的關鍵,而交通事故發生后的半小時被稱為“生命黃金半小時”。
“因此,我國建立高速公路緊急救援體系已刻不容緩。建議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高速公路緊急救援管理方法,按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建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緊急救援體系,健全緊急醫療網絡。”劉璠建議。
“按照我國高速公路網建設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高速公路8萬公里,加上各省建設的支線,總長將超過10萬公里。按照目前國內約50公里左右的間距來設置服務區,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數量將達到1700對。”劉璠建議,可以以高速公路服務區為依托,設立醫院救護服務點,配備必要的救護設備和專門人員,大中城市配備專門的救護直升機,在交巡警的配合下利用專業的搶救知識和技術減少死亡率和傷殘率,保證高速公路緊急救援系統的有效運轉。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