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廣東省兩會上,人大代表郭偉光就提出:"現行交通罰款實行地方財政統收、再按比例返還的方式,有些地方返還比例達60%或更高,由于罰款與利益掛鉤,使現在的"執罰經濟"愈演愈烈。"對此,廣東省財政廳近日回復稱:已在摸查全省電子眼的情況,今年6月底前摸清2012年以來電子眼設置、使用、罰款數量,并要求第三季度前由公安部門牽頭組織對電子眼的設置進行科學論證,合理設點,明晰標識,并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設置信息。
見慣了太多稀奇古怪的事件,以及政府部門一些特立獨行的行事方式,自信已經心理素質過硬,處變不驚。但看到這則新聞,還是小小地吃驚了一下,全省電子眼的設置、使用、罰款數量,省一級的公安、財政部門居然還不太清楚,還需要摸查?公安都不清楚,你讓駕車上路的車主們情何以堪啊。
其實,在此以前就有人質疑交警部門靠罰款而自肥。但得到的解釋是,一律上交財政。收支兩條線,交警部門根本拿不到。類似的事情還有擇校費,人們一質疑,校長就委屈地說,全交財政了,我們一分錢也拿不到。后來擇校費的事情先曝光,確是上交財政,但隨后又返還給學校30%~70%不等。原來交通罰款也是如此,而且返還比例還如此之高。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收支兩條線"的真相,怪不得交警對于罰款積極性那么高。于是電子眼的分布,也就錯綜復雜,猶如天羅地網,連省里的領導同志也需要摸查,才能搞清楚。
罰款由地方財政統收返還的模式,妙處還不限于此。本來一些部門拿了罰款自己用,心里多少可能還會有些忐忑,現在經過這么出出進進一番運動,罰款就變成了財政撥款,相關部門用起來也就天經地義,地方財政也增加了收入,真是皆大歡喜。不過我也有個小小的疑惑,財政資金不是要做預算嗎?如果廣大群眾的交通安全意識突然提高,罰款收入減少,交管部門的財政撥款豈不是要大幅縮水?政府部門到底是希望群眾遵守交通規則呢?還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看來傳說中的罰款指標,也不是空穴來風,預算就是指標嘛!
當然實際情況也有可能比郭偉光代表所了解的更復雜一些,既然省財政和公安還要摸查電子眼的罰款收入,那是不是表明,有些地方的罰款連"收支兩條線"這樣一個程序都沒走,相關部門就直接拿來用了?要不怎么會摸查呢?
一個部門的經濟利益與其執法活動密切相關,這是很可怕的事情,也與公共財政的原則背道而馳。按照郭偉光代表的提議,應該全省所有的交通罰款統一上繳,開設統一賬戶接收,直接由省財政管理。這個我雙手贊成。另外,更重要的是公開,稅收與非稅收入,預算收入和預算外收入,交管部門與其他部門各種收入,都必須要公開,這是根本對策。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