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互聯網+汽車+交通"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今天信息已經成為基本生產要素,信息生產率已經成為各個部門生產率的乘數性生產力。"互聯網+"就是主動利用這種乘數效應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多種技術的交叉、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工業社會中企業所具有的穩定性將不復存在,新舊替代將頻繁發生。"互聯網+"會顛覆原有的行業分工,出現更多的跨行業或邊界模糊的新業態、新產業、新生態,也會改變過去的一些行業規則,出現顛覆者和新的行業領袖。對這一大趨勢缺乏敏感,或刻意抵制變革的那些行業主導者,很有可能要么有一天如地震中的大廈一樣轟然倒塌,要么如溫水煮青蛙般的逐漸失去再生能力和活力。因此,不論是新進入者,還是既有的企業,都必須高度重視"互聯網+"帶來的深刻變革,以信息經濟的理念和積極的行動迎接信息經濟時代,努力搶占競爭的先機。
"互聯網+汽車"將率先從網絡信息數據最容易發力的汽車服務領域突破,形成我們所說的業態叢林?;ヂ摼W企業可以憑借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優勢瞄準傳統汽車產業的痛點,迅速構筑新的業態和新的市場,使基于汽車的信息服務和后市場服務更加多樣化,包括導航和位置服務、信息娛樂服務、通信服務、緊急救援等安保服務、維護服務、汽車保險等。汽車已經不再只是一個交通工具,它更是一個移動的生活和信息平臺,一旦實現車車聯網、車路聯網,汽車交通和通信體系都將發生重大變革,改變人們的駕駛體驗,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創造新的需求。人們現在能做到、能想到的創新也只是一個開始,至少到目前為止還很難準確說清未來車聯網的商業圖騰,而這正是吸引創新者的關鍵之所在。
汽車和交通正在進入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平臺上建立車輛運行狀態數據分析、駕駛行為分析和交通狀態分析的服務能力和分析工具,可以大幅度提升交通指揮、車輛監管、汽車性能監測和診斷,以及商業運輸車輛調度管理的能力。這些都會極大的提高交通效率、提高道路安全水平,降低交通管理和運營成本。通過車聯網和大數據服務平臺,可以很快形成面向汽車制造、汽車服務、交通管理、商業運輸和金融保險等相關行業在線上與線下服務于一體的生態鏈和產業鏈。
汽車服務將成為一個創新最活躍、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新經濟增長點和創新、創業的爆發點。"新能源+互聯網"正在改變維持了100多年的汽車產業格局,以蘋果的iPhone、iPad為代表的移動智能終端出現之后,谷歌、蘋果,以及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的目光很快聚焦到汽車,因為更具潛力、更富有想象空間的移動終端不是別的,就是汽車。
2012年特斯拉脫穎而出,為傳統汽車企業敲響了警鐘,轟動了世界。它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用一個專業投資咨詢機構的評論,就是特斯拉創建只有一個目標--用硅谷的方式而非底特律的方式徹底改變乃至顛覆傳統汽車制造行業,并改變人們的駕駛體驗。
對于汽車產業自身而言,"互聯網+"將在兩個方面產生大的影響:
一方面,就是汽車產品的清潔化和信息化、智能化。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有了突破性進展,車車聯網在部分國家已經開始,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上路。另一方面,就是引入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優化生產流程和供應鏈管理,打造智能化工廠,在規模化流水線上做到個性化定制,德國的工業4.0已經清晰的描述了未來的場景。
在這個過程中,誰將是創新的主導者?一般來講,汽車產品有較高的技術門檻,汽車生產有非常復雜的流程和技術體系,互聯網公司的進入會遇到很大的壁壘。汽車企業理應走在前面,但是根據觀察,汽車企業在這方面的反應和行動差距很大。一些有前瞻性、戰略視野,有技術創新基因的公司,較早布局并以較大的投入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發,使它們站在相對主動的地位。也有另一些企業,雖然規模很大但是缺乏技術創新的基因,缺乏技術的積累,缺乏技術主導的勇氣,缺乏利用信息化機遇實現彎道超車的意愿。在這一輪"互聯網+"的變革中,或躊躇猶豫、或徘徊不前、或無動于衷、或仍抱守過去的發展理念,等著技術引進和產業跟蹤。汽車行業的重新洗牌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誰能夠成為勝出者。
企業和政府人員都應該充分理解革命性創新的顛覆性和創造性破壞的殘酷性,革命性創新有一個孕育期,當它越過臨界點之后就會產生強大的爆發力,迅速顛覆既有的產業和企業。例如,蘋果智能終端的出現,頓時使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等功能手機巨頭從皇冠上墜落;數碼攝影發力短短幾年之后,百年老店柯達宣告破產;2005年前后,平板顯示僅用3年左右的時間,就全面替代了彩色顯像管,讓我國上千億存量資產頓時化為烏有,顯像產業重新化歸為零。面對"互聯網+汽車+交通",這些行業殘局很值得中國深思,中國如此龐大的汽車產業讓我們已經輸不起了。
目前新的互聯網公司以及其他新的進入者,正試圖以"互聯網+"為契機進入生產領域。盡管目前只有少量的外來者如特斯拉等公司率先突破,但是谷歌等新的進入者所定義的產品和生產方式將不會走傳統汽車的老路,當他們發力的時候很可能會重新洗牌。
第二,為"互聯網+汽車+交通"創造好的發展環境,顛覆性創新的破壞不僅是舊有的技術和產品,同時還會破壞原有的游戲規則,即標準、規制和技術監管,"互聯網+汽車+交通"的創新對產業政策、技術標準、交通管理、商業模式、行業分類等都會產生沖擊,這也是對政府管理能力的新考驗。
另外,"互聯網+汽車+交通"也會帶來利益格局的調整。正如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另一面,面臨的是每年有上百萬的電商關閉,幾百萬店員崗位消失一樣。最近,備受關注的互聯網租車模式和傳統租車之間的業態沖突就是典型的案例,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和調節將成為一種常態,政府應該完善社會保障體制,使那些因創新而遭到破壞的企業和下崗職工有機會通過轉型或創新實現再生或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國在構建支持"互聯網+汽車+交通"的政策體制環境方面,我想至少有三點值得關注:
第一,需要加強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和部門間的配合。汽車和交通涉及的范圍非常之廣,牽動全社會。如果按照現有的分工,不同的職責歸屬于不同的部門,會出現各部門之間對"互聯網+"的理解不同,造成對互聯網應用的理解和取向也不同的現象。這些在技術路線、產品和行業標準,甚至在名稱上也不一樣,各自自成體系的現象,缺乏互聯互通,會使企業無所適從。因此需要在國家層面建立"互聯網+汽車+交通"的協調機制,在發展規劃、技術標準、產品認證、資源配置等方面統籌協調、打破壁壘,力爭把"互聯網+汽車+交通"打造成"互聯網+"的示范項目。
第二,汽車產業管理體制需要更加適應"互聯網+"的發展要求。汽車是一個充分競爭的產業,在"互聯網+"時代應該歡迎新的進入者,準入管理應該較大幅度的放寬,調整現有的汽車生產資質的相關規定,允許汽車企業實現蘋果式的或小米化的生產,也就是他們自己沒有工廠,卻可以生產出全球著名的自己的產品。
第三,包容的態度和及時到位的監管,是支持"互聯網+"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在依法治國的情況下,如何把握依法監管與鼓勵創新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有些創新,例如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無人駕駛等,是以規則創新為前提的,歐美等國家的經驗是通過地方的立法形式確認創新產品和服務的地位,為企業的創新和社會資本的投入提供穩定的預期。我國可以考慮的做法是準許在局部地區先行先試,或者總結電子商務發展的經驗,政府先觀察、關注、提示而不出手,在實際到來的時候總結既有的經驗,制定規則。
經多年的積累,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和互聯網領域都建立了較好的基礎。"互聯網+汽車+交通"是政府與企業合作的一項大創新、大戰略、大工程,它的進展和成功將對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盡管它的最終情景現在還很難準確預知,但是它涉及多種技術、多個產業和眾多企業,又歸口不同的政府部門,即便根據當前的認知也應當有一個頂層設計、階段性目標,以便協同創新、協同工作,早日見到效果。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