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來沒有那個事物像GPS那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你能想象沒有GPS的生活情境嗎?打開GPS,地球上空的衛星在幾分鐘之內就會鎖定你的位置,它還會告訴你行進的速度、所處位置的海拔高度……
從來沒有那個事物像GPS那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你能想象沒有GPS的生活情境嗎?打開GPS,地球上空的衛星在幾分鐘之內就會鎖定你的位置,它還會告訴你行進的速度、所處位置的海拔高度……一切的一切,在習以為常之后,你是否覺得都這些是理所當然?
全球定位系統(GPS),最早由美國政府與70年代建設,前身是一套專為美軍研制的定位系統,出于軍用考量,為防止敵方通過定位信號截獲美軍的位置,定位系統被設定為單向傳輸,即GPS終端只接受衛星信號而不向外發射信號,這一特性也為GPS的民用領域奠定了基礎。
目前,世界上可以提供精確定位的全球定位系統共有四種:美國的GPS定位系統、俄羅斯的格洛納斯(Glonass)定位系統、中國的北斗定位系統、歐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統。目前美國的GPS定位系統最為成熟,覆蓋面也最廣。
以美國GPS系統為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空間星座,包括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備用衛星;地面監控系統,包括1個主控站、3個注入站和5個監控站組成;用戶設備,即GPS接收機,主要作用是從GPS衛星收到信號并利用傳來的信息計算用戶的三維位置及時間。
24顆衛星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即每個平面上4顆衛星。各個軌道面都被設定為特定的角度。這種布局的目的是保證在全球任何地點、任何時刻,每個接收機至少可以接收到4顆衛星的信號。沒顆衛星每時每刻都在向全球播報自己的位置信號。
既然GPS接收端不向衛星發送任何信息,只是被動的接收衛星數據,而衛星只是在播報自己的位置,那么GPS系統是如何通過這些數據來確定用戶的位置的?在這里,就不得不提定位系統中的重中之重——原子鐘與GPS芯片。
如果GPS芯片的作用可以理解的話,但原子鐘是用來干嘛的?計時的工具怎么會和定位有關聯呢?還是要回到定位原理的話題上來,衛星在廣播自己位置信息的同時,會附上信息發出的時間,GPS終端接收到信息后,用當前時間減去發送時間,再乘以傳播速度(光速),即可以得出終端與衛星的距離。
讀懂衛星發來的信息并進行相關運算,這些既是GPS芯片的核心功能。而為了能精確的測定接收終端與衛星的距離,在光速確定的情況下,時間必須精準,原子鐘就是為了保證時間的精度。因為時間上再微小的誤差,在乘以光速之后都會謬以千里。
但為什么是4顆?根據立體幾何知識,三維空間中,三個坐標就可以確定一個點的位置。這樣的話,只需要3顆衛星就足夠了,多出一顆是做什么的呢?但事實上,要想進行定位,必須要四顆。
三顆衛星定位只是理想的狀態下,光速的數字實在太大,對時間精度有極高的要求,同時,光速在大氣中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產生誤差,衛星廣播自己的位置也會有誤差,這些誤差的存在,使得3顆衛星不足以保證定位的精度。
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快速移動物體隨時間的流逝比靜止的要慢,衛星上的時鐘就和地球的時鐘不同步,這樣每天GPS衛星都會產生38微秒的偏差,即每天將會增大11千米的誤差,這種誤差也必須進行補償。
所以,要進行的有效的定位,必須引入第四顆衛星來提高定位精度。而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上的定位衛星數量往往大于這個數量,理論上GPS接收機搜到的衛星數量越多則定位越精準。
以上是最常用的美國GPS導航系統定位原理,我國的北斗導航系統與之相比,其原理略有不同,在相關功能上有所創新,從應用的角度來說,相比GPS,北斗導航系統有著不少獨特的優勢。
與美國GPS系統類似,北斗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用戶段三部分組成。空間段,北斗導航系統計劃由35顆衛星組成,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27顆中地球軌道衛星、3顆傾斜同步軌道衛星。
地面段由主控站、注入站、監測站組成。主控站用于系統運行管理與控制,注入站用于向衛星發送信號,對衛星進行控制管理,用戶段即用戶的終端,接收機需要捕獲并跟蹤衛星的信號,根據數據按一定的方式進行定位計算。
第一代北斗導航系統的定位原理屬于有源定位,需要用戶終端主動發送信號,可靠性較差,最新的第二代北斗導航系統已采用了類似GPS的無源定位技術。即用戶至少接收4顆衛星信號來定位。
由于衛星數量多余美國GPS定位系統,因此北斗定位系統的定位信號更強,精度也更高。而且北斗定位系統擁有獨一無二的短報文傳訊功能,可用于軍事、救援、科研等許多方面。可同時解決“我在哪?”和“你在哪?”
近日,國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西安航天華迅公司日前宣布,成功研發出第四代高性能北斗/GPS導航芯片。該芯片定位精度為2.5米,俘獲靈敏度、跟蹤靈敏度等各項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經超過了目前GPS的民用定位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