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的研究更深入,他們發現在使用GPS之后,我們的大腦發生了變化。那些經常使用導航的人的大腦海馬組織中有著更少的腦灰質。相比之下,那些每天都在進行并運用空間記憶的出租車司機在海馬組織中有著更多的腦灰質。簡單來說,海馬組織負責空間記憶和暫存信息,是學習記憶的關鍵部位,如果信息被多次使用,那么這些信息將被固化記憶。
近期,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經研究發現在使用GPS之后,我們的大腦發生了變化。那些經常使用導航的人的大腦海馬組織中有著更少的腦灰質。也就是說,在用久了GPS之后,我們會變成路癡。更糟的情況是,海馬組織中的腦灰質數量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狀況,患上癡呆癥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風險增加。
記得小學時候,有篇課文教我們野外迷路了怎么辦。在夜晚,我們可以依靠北極星辨別方向。白天呢,我們可以通過樹的年輪和樹葉哪邊更繁茂來確認方向等等。不知道在GPS導航盛行的今天,這樣簡陋的生存技能還需不需要,小學課本里不知道還保留著這篇課文沒有。
類似的,曾經手機沒流行的時候,我們腦海里總會牢牢記住幾個不會遺忘的電話號碼,而現在,不翻通訊錄就能說出來的電話號碼沒幾個了吧,我現在只能記住兩個了。
現在,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了方向指引上,GPS導航和手機地圖為我們提供了便捷的指引,依靠這些,正常人基本上是和迷路說再見了,同時,我們也不需要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一個意識中的地圖了,一切交給電子產品就行了。
空間記憶是比數字公式記憶更具體的記憶類型,《波士頓環球報》近期報道了一系列的研究,以證明GPS等科技在提供準確便捷的導航的同時,卻也侵蝕著人們的大腦功能。
概括地來看,這些研究表明,我們腦海中的“意識地圖”功能因為缺乏實際應用而正在退化,這也影響了我們與外部世界的互動。
早在2005年,一個實驗顯示了司機在使用了導航之后,很難記起他經過的路線和沿途環境細節,而使用紙質地圖的司機則要好一些。之后東京和美國也相繼做了類似的實驗,都顯示類似的結果。
而來自德國的研究則顯示,人們在跟隨GPS設備信號后,顯示的地圖總是以個人為中心,以前進方向為方向,這樣確實容易到達目的地,但同樣的,他們不記得自己路過了什么。
導航固然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可以救路癡于水火之中,但是,反過來,導航也在培養路癡,這種人和工具的矛盾還真是個千古難題啊。
那么,在思考這個難題之前,不妨來聽首歌:
“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
每當我迷失在黑夜里
夜空中最亮的星請照亮我前行”